高考发榜后,填报志愿成为高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大学复杂的专业设置,则让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充满困惑与迷茫。一般而言,应用类专业对口职位市场需求大,薪资高,而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作用”的基础性专业,则让考生“望而却步”。(6月25日 澎湃新闻网)
这些日子,各地高考分数渐次公布后,“填报志愿”则成为了考生们接下来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选择题”。“填报何种志愿”不仅直接决定了考生就读于哪所大学,更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不可不慎重。
于是乎,当年或近年来的市场热门职业便成为了考生及家长们的重要参考。嗯,这个就业容易、薪资高,是个“有用”的专业;咦,那个就业困难、拿钱少,好像“没什么用”……这种对专业“挑三拣四”的场景,相信为数不少且年复一年地发生。
可问题却出现了,什么是“有用”的专业,什么是“无用”专业?许多学生及家长自己恐怕也很难解释清楚。难道仅凭就业容易度、薪资额就能判定“有用没用”?且不说就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就算考生们真的照此填报志愿,结果也可能是南辕北辙。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017年的就业前三位却变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一年的时间,“三甲”全易位。因此,专业的就业需求度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减,谁能轻易预料到四年后的情形呢?
其实,所有的专业都是“有用”的,真要是存在“无用”的专业,高校早就撤掉了。家长爱子心切,希望从长远考虑子女的就业,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更加重要的还是子女的兴趣以及禀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专业必须要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如果一个孩子“爱实践、喜动手”,想填报理工科,却最终填报文学专业,每天“之乎者也”,恐怕真是“不疯魔不成活”了。
当然,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职业特性,在薪酬、就业等方面确有高低、难易之分,这些因素不用回避,在填报志愿时,也应当拿来参考衡量。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人眼中“无聊枯燥”的专业,在另一个有兴趣的人手中,很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项“有用”的专业,并产生更多“有用”的社会价值。所以,填报志愿时,考生们还是要综合考虑、兴趣为主,千万不要轻易掉落专业“‘有用’还是‘无用’”的思维陷阱里。
文/刘倩
来源:红网
作者:刘倩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