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家都在夸哪吒,我为龙王鸣不平

来源:红网 作者:李岳伍 编辑:田德政 2019-08-11 10:25:09
时刻新闻
—分享—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飙到31亿了,有消息称该项成绩名列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七。很高兴,我这个平素不怎么进电影院的人也为此作出了应有贡献,贡献了30大元。电影的中国制造也逐渐厉害起来,这是好事,可喜可贺。

我对整部电影给予好评。但同时,对其中的一个形象处理感到困惑、郁闷甚至愤怒。那就是对龙的定位,它是严重跑偏的,也是对一般观众心目中龙的形象的颠覆,某种程度上构成对观众情感的伤害,更不利于我们继承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在电影里,龙的地位竟然是非常低下的、卑微猥琐的,龙族被描绘成被押在水深火热的炼狱之中,困苦不堪,龙王毫无尊贵之感,一幅可怜兮兮的样子,他一心想做的事便是脱离苦海,升到天庭。为此,他们不惜把所有龙族最坚硬的龙鳞集中给了接班人敖丙,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敖丙身上,希望敖丙改变他们的命运。

龙,龙王,就这样出场了,这样的扮相是不是太寒碜?

诚然,在整个神话的天地人大系统中,龙的地位没有天人高,龙王比玉皇大帝更是差远了,龙想上升到天庭的想法不能说不存在、不合理;但是,龙比上虽不足,比下却有余,也是事实,这才是龙应有的座次。且不说龙的地位还是比一般水族高,也比陆生的老虎、狮子乃至人类高,就说龙的一般生存状态吧,他也是自足自适的,它并不是被排挤、被贬斥、被迫害、被关押的对象,它是一种自然、自由、自在的存在,祖祖辈辈就繁衍生息在自己的独立王国,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因此,龙不应该像电影里演绎的那样,集苦大仇深为一体,成为苦难的化身,有那么强烈的自卑感,那么强烈的“升天”愿望。说白了,电影不该颠覆龙的传统形象。

《易经》是万经之首。在易经里,龙具有美好的形象,神秘的功能,崇高的地位。如说“潜龙勿用”,说“见龙在田”,说“飞龙在天”,都是拿龙说事。历史上,人间地位最尊贵的,除了圣人之外,那就数帝王了。这两者都和龙有重大关联。孔圣人大家都知道,那么,孔圣人是怎么看待龙和老子的?孔子说:“龙,我无法知道,它是乘云气而上天的存在。老子,就像一条龙。”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人物。帝王居九五之尊,也是尊贵得啥似的,人们常称帝王为真龙天子,帝王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帝王高兴是“龙颜大悦”,得病是“龙体欠安”。像《水浒传》里柴进柴大官人,虽非帝王,但人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先朝丹书铁券,也是羡煞多少天下豪杰。

《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比较平实,但它里面的龙也是能上天入地的: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因为龙是可上天入地的,可来去自如的,呼风唤雨、神秘莫测,所以先民一直对龙很景仰。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被描绘成人首龙身、人首蛇身,就透露出人们龙蛇崇拜的强烈信号。历朝历代,龙都是美好的代名词,如说“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今天,《龙的传人》唱红大江南北,这也在说明,很多人是认同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这已经是从历史文化上、民族心理上,甚至是血脉传承上,高度认同龙,认同其崇高的形象,吉祥的寓意,美妙的象征。

事实上,我们不只存在一种龙的形象、龙的概念,也存在一种龙的精神、龙的文化。

不仅如此。诚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经过上下数千年的浸染,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一定意义上,龙已经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历史上,龙文化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中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主导文化、主流文化作用,当今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既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也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它深入血脉和骨髓。“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就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因此,今天的我们固然要扬弃龙文化里面的封建主义、神秘主义等消极因素,但我们绝不能动摇龙的基本形象、基本定位。不能容忍有人对龙的基本形象、基本定位进行有意无意地解构、歪曲、矮化、丑化、妖魔化。这涉及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等大是大非问题。试想,如果把传统文化的根都刨了,枝干都当柴烧了,那我们的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谈何海纳百川,谈何枝繁叶茂,谈何发扬光大?还说什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四个自信”就要坚定其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既有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积极践行,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从绵延不绝的五千年文明史一路走来,不应该让这种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我们手中断线。我们不但要完整地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内核,而且要尽量多地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元素。要充分开发其适宜时代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之。对不合适当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哪怕暂且“封存”起来也好,也不要砸碎,不要解构,不要随意演绎,以备将来完整转交给后世子孙。这是我辈的历史责任。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这条世界巨龙腾飞起来,不仅只是要“见龙在田”,还要“飞龙在天”,这是大势所趋,发展必然。因此,真心希望哪吒电影的观众,关心这一电影界喜事、文化界盛事的朋友,能够留意龙之形象的走形、变异,看到这一形象塑造的败笔之处,不被有意无意地误导,继续在内心深处保持一份对龙的喜爱。另听说这部电影将有续集,也真诚希望剧组创制人员在制作续集的时候,能有所补救,更多尊重千百年来形成的龙的历史形象,以及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文/李岳伍

来源:红网

作者:李岳伍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11/58012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