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商不断“造节”,怕是在给自己造实惠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陈乘 2019-08-17 16:43:3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北京工作的舞蹈老师小佟,最近又过了一把“买买买”的瘾。苏宁易购“818”购物节一系列促销活动让她囤了不少货品,“买给自己的鞋和化妆品,还有给家人买的电子产品和日用品,总共花销在1.5万元左右”。小佟告诉记者,不少商品很早前就被她拖进了购物车,就等着购物节时趁着促销优惠一齐下单。而在上半年京东“618”购物节时,她就买了不少。“提前看、‘过节’买”成了她网络购物的方式。

“818”到了,距离“双11”也不远了。拿起手头的电子设备,网购触手可得,电商顺势“造节”,产品打折、购物满减、诸多优惠券叠加,诸如此类,以种类繁多的促销方式吸引顾客。网上零售火爆异常,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想象力。人们或许没能想到,一个始于2009年11月11日、当年销售额仅5000万元、共27个品牌参与的网络促销活动,在9年后竟成为远超想象的“超级购物节”,并与6月18日、8月18日这两个日期一起,成为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一部分。

对不少消费者来说,对比价格、分析优惠搭配、拖入购物车等待下单这些,已经是每逢网络购物节时再常见不过的场景。以天猫“双11”、京东“618”、苏宁“818”等为代表的促销活动,已悄然培养起消费者的购物节文化。在电商不断“造节”的大背景下,也有若干新的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包括:价格是否真的优惠?产品质量会打折扣么?消费者售后维权难不难?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有的卖家甚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此同时,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平常不买等购物节再买”,也让非购物节期间电商消费疲软的症结显现。

其实,每一次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能让所有人称心如意,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价格的争议、质量的质疑、维权的艰辛。有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价格是一方面,产品的质量是否与非促销日时相同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前就曾有媒体曝出,有些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产品的价格是低廉的,但质量却是“不敢恭维”的。一些消费者并不知自己购买的是“专供网络”产品,只以为碰到了促销减价。

电商不断“造节”,意欲何为?电商明白,消费者更明白,怕是只为自己“造实惠”。看似“精明”,实则“自毁前程”。网络零售快速增长,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提高购物体验,打造高质量购物节理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电商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搞违法的勾当,别忘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别忘了为消费者“造实惠”。

文/周志宏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宏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17/581852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