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残雪现象”成功突围,意义同样重大

来源:红网 作者:石昊佳 编辑:张瑜 2019-10-11 20:29:5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尘埃落定,引发热议的残雪最终落选,这固然让绝大多数国人遗憾,但也有人幸灾乐祸,讥讽说这是残雪最后一次受人关注。抛开结果不谈,本人认为残雪的这次入选和落选还有着别的重大意义,残雪虽然没有突围成功,但“残雪现象”却乘着诺奖的东风被吹入大众视野。

残雪的作品是很有意思的。如果说,所有作家的一生写的都是一部作品,那残雪迄今为止的创作,自始至终写的都是一种情绪,一种散乱、非理性,但在她看来却无比耀眼、高贵的情绪。时代赠予她才华作为礼物,也把她装起来,当成了自己古旧的遗产。与其说到达她这个深度的人不多,不如说在她所到达的空间内停留的人不多。“残雪现象”,是慕名而来者掀起的一场想读懂残雪的风浪。

残雪对西方文化有着不加掩饰的崇拜,当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时,她则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我就是传统。”而当代后起之秀不过是寄生在传统文化上、用惯性写作的“空白一代”。这位自信非凡的名家一上来就拿“传统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开刀,锐利的语言自然会招来强烈的不满。“残雪现象”也是一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与反思。

虽然我们不能把观点轻易打上对错号,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十分开心看到残雪将自己鲜活、有生命力的思想向更多人播散,她必将为大学生群体带来重要的影响。如今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觉得,自己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即使有大把的时间和充足的自由,但举目四望,眼前全是围墙。那个艺术史里描绘的自我,那个彩图壁画上的自我,那个随诸神葬落在晨昏中的自我,是否真的来过?如果说文学是在探究自我,那对残雪来说,文学创作不是目的,打着文学的旗号、将血淋淋的自我残忍地捧给所有路过的人看才是她想做的。

有人说残雪作品中丑恶的梦境、呓语、无聊的对话就是生活的真相,她在力图冲破现实的牢笼向大家展示生活漆黑的本质,我们被套路欺骗,而她是带我们冲破套路的人。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在今天说出,更多透露出的是满纸“攀龙附凤”的急迫感。残雪没有让我失望,但这种解读非常令我失望。庆功宴需要八方宾客捧场,但生活的孤独不可能找到直击本质的共鸣,你所读懂的,不也是你所说的套路中的一种吗?这个世界充满灵气,但有灵气的人始终太少。

抛开对作品本身的评判,毫无疑问,残雪的创作初衷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残雪现象”,应该是所有人思索探寻文学创作未来的现象。有人形容残雪的写作是在进行一次文学实验,她逆着时代的潮流,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剥离式创新,在厚实的文化上生根,枝条却隔海跨洋、汲取着对岸的养分。这次实验,显然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它猛地敲开我们脑内尚未开发的区域,人们惊觉,原来还可以如此创作,原来还可以这样批判。

批判的号角往往预示着变革的黎明,我周围有很多怀揣着文学理想的同学,大学生创作的方向,又该指向何方?在我看来,当今大学生的文学创作,是缺少专业培训与正确引导的。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征文比赛不少,但征文的主题却是单一、缺少思辨的,各种打着回归传统文化旗号的创作变成了重复且无味的献礼。老师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坚持写作,但却很少带着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深度挖掘。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推陈出新,那针对传统文化的写作,又该如何推陈出新?创造性是需要培养的,教育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天才。“残雪现象”掀起的新风,不知道能不能吹绿这隔岸杨柳。

同时,因诺奖而来的声名鹊起不难让人感受到,好多作家对这个时代的影响力太小了。唱衰者评价她是“迎和西方口味的灰色文化”,但又有多少大学生在这之前读过她的书?就像是面对被鼓吹的传统文化一样,人们大多时候是一种纯粹跟风。跟风没有不对,就像一声巨响总会带来无意识注意。可我们不能只听到声音,而不去思考惊雷为何会发出,又为何是现在发出。沿着前人的路子走不可耻,逆风飞翔也不代表着高尚。

若是一千个人都夸姑娘像花,那旁人不仅不会再去评价你修辞运用的水平如何,他们甚至还会抽空质疑这个姑娘到底美不美。而纯文学应该捍卫的就是最真实的美,美没有标准,也不可证明,它的面前空无一物,而背后却是大片希望的降临。我们要在希望中向前走。

残雪没有获奖,但她把比奖章更珍贵的东西送给了我们。

文/石昊佳(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石昊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1/61167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