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炒鞋”炒的到底是“球鞋文化”还是“泡沫经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梓健 编辑:田德政 2019-10-16 20:59:5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各种依靠炒鞋一夜暴富的传说,正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普通定价千元左右的球鞋,原本只是小众圈子的爱好,现正被蜂拥而至的投机客包围。这年头看起来什么都能“炒”起来,曾经的炒房炒币甚至炒君子兰,到现在的炒鞋,与其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喜好,倒不如说每个时代都有一群投机者。

诚然,炒鞋热潮兴起的原因与其他有所区别,它源于外来的一种球鞋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炒鞋热若不加以控制,这“锅”里炒的鞋,可能会把人们带离球鞋文化而推向泡沫经济的漩涡。

潮流人士口中的“球鞋文化”最早起源于匡威而兴起于Michael Jordan(迈克尔乔丹)。乔丹的出现让篮球这项运动以及NBA被世人所熟知,而其上脚的AJ系列球鞋更是受大众追捧,那时的人们以自己有一双AJ能穿来打球而骄傲。

近年来,球鞋的购买者除了篮球爱好者之外,还延伸到了其他圈内,之前爆火网络的《这就是街舞》等综艺节目更是成为了球鞋潮流化的助推者。至此,人们买球鞋已不一定是打球所需,更多的变成了“潮流”“身份”的象征。变“味”的篮球文化导致了球鞋价格不断升高,“AJ一堵墙,北京一套房”的说法也不胫而走,炒鞋乱象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现如今,之所以全国各地上演炒鞋热,与多方因素有关。品牌商太懂消费者的口味,一味地以饥饿营销来创造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双球鞋的官方售价达到1000元人民币而全球限量仅有几千双时,这双鞋从一级市场原价流出后便开始了被“炒”的路,最后一位接手者的到手价可能已达上万。这样一种饥饿营销的模式固然有利于企业销售,但扰乱市场秩序,他们同样逃不开责任。

除此之外,一些善用技巧的投机者向球鞋销售产业注入投机资本,他们从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技术得来球鞋原价购买券,再挂在平台上进行“云交易”。长此以往,加之在C2C的流转模式下,每双官方发售的“实体鞋”都变成了“虚拟代币”在网上空转,“鞋炒不穿”现象日益凸显,泡沫经济逐渐形成。而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便是预期的逆转、高空置率以及球鞋价格的暴跌即泡沫破裂,这将对原有的健康球鞋市场环境带来不小的冲击,更不用说投机者的损失。

无论炒鞋与否都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但球鞋毕竟属于工业产品,大多数球鞋并不具备原料稀缺性或是科技独特性,球鞋的出售价格与成本价格之间到底掺杂了多少人为价值在其中,这值得人们思考。当然,目前看来,炒鞋若仅限于此,倒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然而事情并不简单。

炒鞋终究是“炒”,它必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当球鞋有利可图而又苦于没有正品货源时,A货、仿品甚至假货势必因此出现并迅速占领市场;当消费者一心想得到球鞋却一鞋难求没有正规渠道时,灰色交易势必因此而出现并迅速获得青睐;当投机者一心对“炒鞋暴富”满怀期望而越炒越亏时,走火入魔倾家荡产的案例势必因此出现……

因此,应对炒鞋乱象的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尽快介入调查,对球鞋市场进行调控,让价格重新回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正常曲线上来,同时,之前国家出台的《电商法》也理应受到重视,这些以炒卖正品球鞋来赚取差价的组织或个人,无论交易大小都应受到法律有效监管,只有将“买卖”纳入监管,灰色地带才有可能清除。除此之外,相关执法部门还需严格执法,坚决查处、取缔违法生产假货仿品的工厂,保护正牌品牌商的合法利益。而处于炒鞋线上的一、二、三级供应商与消费者们需要回归理性,将球鞋文化原本的情怀与属性归还给球鞋本身,让“鞋穿不炒”真正实现。

文/孙梓健(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孙梓健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6/61266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