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用脑机接口头环,再给教育焦虑上一道紧箍咒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思琪 编辑:田德政 2019-11-01 21:59:0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媒体曝光了一款号称可以监控“上课是否走神”的高科技头环,引发舆论争议。这种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可以监测学生的脑电波,由此量化上课专注度。头环评判学生的注意力并打分,数据会实时上传至老师电脑,再由老师将得分发给家长。如此“赛博朋克”的设定,并非出现于科幻小说,而是真实发生在了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10月31日 澎湃新闻)

搜索赋思头环的网络购买链接可以发现,这款定价3499元的商品包含了“智能学习”“考试提分”和“学霸”等关键词,产品宣传功效为“一站式解决孩子多种学习痛点”,需要在每天学习时佩戴于脑部。尽管官方宣称该头环用于“专注力训练”,但实际应用在校园中,却主要成为监测和评判学生的工具。

以脑机接口头环监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既异化人性,又使得衡量教育效果的维度单向化,其背后虽包含着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专注于学习的期冀,却也揭露出从校方到家长强大而无理的控制欲和高度的教育焦虑心态。

首先,用所谓的高科技头环训练认真听讲,从不走神的标准“好学生”,是有违常识的异化人性的行为。人类得以区别于机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拥有丰富而多变的心理活动。早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随课堂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增长-平稳-减少的变化规律。因此,要求学生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里时刻保持高度集中,不进行任何发散性思维或无意识的“开小差”,无疑违背了大脑的正常运行机制。而利用技术赋权,试图驯化统一而标准的个体,更像是把人当作机器,具有异化人性的荒谬感。

其次,赋思头环的出现,使得衡量教育效果的维度转向注意力得分,违背教育初衷的同时也缺乏合理性。教育的实质是知识和品格的人际传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非机械性输出和强制性填鸭。当老师们时刻把学生的脑电波数据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真诚的教学何以可能?退一万步讲,姑且以成绩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尚不论天天头戴“金箍”是否影响学习的积极情绪,集中注意力只能作为提升成绩的正相关因素之一,二者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

在庞大的教育竞争压力下,脑机接口头环的出现更像是利用科技的噱头为教育者开脱。依赖人工智能算法,把成绩的起伏归因到学生个体“上课是否走神”,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焦虑过度的老师和家长转移教育责任的“偷懒”。以研发赋思头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们正是瞄准了中国教育焦虑的市场,精准投放了一颗颗糖衣炮弹。

将先进科技应用至教育领域值得鼓励,但不应剑走偏锋。此前,教室人脸识别系统在南京某高校的试水同样引发了争议。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与此类似,赋思头环收集到的学生脑电波数据,是否侵犯个人隐私,又该如何防止数据泄露?除了依靠企业的信誉和法律的规范,学校作为中间方能否起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

此外,高科技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值得重视。媒体报道中,孝顺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接受采访表示,赋思头环使用近一年来,“学生无明显副作用”。这一说法足以引发两重担忧:一方面,在没有科学认定的情况下,“使用一年无明显副作用”显然不能排除长期使用该仪器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第一批使用该设备的孩子无形中成了“实验品”,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保障?当他们毕业离开学校,因使用头环出现后遗症又该如何维权?

因此,在当前“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的浪潮下,有必要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尤其是涉及生物识别技术的高科技,在进校园之前必须经过安全性检验和合理的审批流程。

回到“专注力”本身,家长们也大可不必盲信一台凭空出世的昂贵仪器,妄想一劳永逸。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和调整提高专注力,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造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而想要提高学习成绩,除了集中注意力,还有太多免于健康风险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育焦虑面前,令人炫目的黑科技未必是一剂良药,更大的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给人以虚幻期待,却不切实际的泡影。科学性与安全性尚未确证之时,别让脑机接口头环给已经足够紧绷的焦虑神经再上一道紧箍咒。

文/黄思琪(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思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1/61794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