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嘉兴平湖一名60多岁的老人称,自己骑车时被一辆电动三轮车擦到,害得她脚骨折。开电动三轮车的快递员称,自己只是看到老人摔倒过去扶。监控还原,证明快递员清白。但老太却辩称:没碰到我,他怎么肯扶。(11月3日 看看新闻)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扶不扶》火了,一句“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引发热议,发人深省。马路上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突发疾病倒在路边的行人该不该扶?该扶!但现实往往给热心人泼一盆冷水,扶人反被讹,数见不鲜,屡禁不止,致使好心人蒙冤、心寒,旁观者胆寒、退缩,“不敢扶”困住了热心、好心,阻碍了道德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道德建设的加强,监控手段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健全,讹人者明显减少,社会发展向上向善向好。然而,嘉兴这位六旬老人的胡搅蛮缠、蛮不讲理,不仅令扶她的快递小哥无奈,也再次将“扶不扶”的纠结困境呈现在了公众面前。不是“老人变坏了”,也不是“坏人变老了”,个体素质的欠缺、道德水平的滑坡,不能代表整体水平。不能把一个人的错,扣在一群人头上,我们要做的,是为被讹者“撑腰”,使好心人没有后顾之忧。
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给讹人者施压,为好心人叫好。如今,公共安全监控已大面积覆盖,是自己摔倒还是被人撞倒,只要调取监控就能一目了然。执法部门应尽快查出真相,公告社会,还扶人者清白。相关部门和媒体要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让心怀恶意者消除侥幸心理,悬崖勒马,同时,表彰见义勇为者,鼓励公众树牢正确道德观,见贤思齐。
要用好法治利剑,给讹人者以震慑,为善心人护航。为何讹人者有恃无恐地践踏道德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违法成本低是主要原因。有的人抱着“管它有枣没枣,打一杆再说”的心态,即使“讹”不成,也没有任何损失。有的人自诩“弱势群体”,认为“我弱我有理”,即使“讹”错了,也不用付出代价。道德约束是基础,法律才是“刚性”制约。对于屡教不改的职业“碰瓷儿”者,践踏法律法规尊严的失德者,及时、适当的“亮剑”才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威慑不法者,护航善心人。
道德大厦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有公正的评判、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扶人者“撑腰”,走出社会公德与个人利益的纠结困境,在全社会形成想扶、敢扶、能扶的良好局面便指日可待。
来源:红网
作者:刘帝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