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应不应该知道蓝丽蓉是谁?

来源:红网 作者:李岳伍 编辑:张瑜 2019-11-07 23:04:00
时刻新闻
—分享—

因为对“阿拉伯数字”问题有兴趣,近日偶然发现一件很大的一个“旧闻”,在学界已经有数学史专家提出阿拉伯数字来源新说。所以,所谓阿拉伯数字源于中国之说,并不只是我等业余爱好者异想天开,而是有着实打实的学术根据。

旧说一般认为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因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从印度发出来的,就把功劳记在了阿拉伯这个二传手头上了,称为“阿拉伯数字”。

做出新说的是新加坡的一位数学史专家,名叫蓝丽蓉。

据网上有限的一些介绍,蓝丽蓉的学术地位、个人成就能把胆小的吓一溜跟头:新加坡著名中国数学史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从1974年至1990年兼任国际数学史学会刊《Historia Mathematica》副主编。2002年,蓝丽蓉因其在数学史领域的杰出成果,荣获数学史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史学会颁发的凯尼斯·梅奖,她是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一位女学者获此殊荣。蓝丽蓉还荣获2005年新加坡大学颁发的杰出科学校友奖。

蓝丽蓉教授通过多年研究认定,所谓“印度-阿拉伯数字”实际源于中国筹算。她在出版的专著《雪泥鸿爪溯数源》里系统阐述了新说。有理由认为,她是凭借这一专著问鼎国际数学史最高荣誉的。新说不只史料扎实、逻辑严丝合缝,而且早就获得专业大奖,得到业内高度认可。2002年,蓝丽蓉还来过咱们中国,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史大会上,她发表了在荣获凯尼斯·梅奖之后的致谢演讲,题为《中国古代的数学及其对世界数学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样一件和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学术新闻,是不是应该被媒体广泛报道?这样一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振民族精神的学术成果,能不能引发人们热议?这样一件可以光大国家形象、增添国家美誉度的事情,应不应该花点成本宣传?简言之,阿拉伯数字来源新说应不应该代替旧说,广为人知?试想,我们得花多少钱、打多少形象广告,才能产生和这“阿拉伯数字源于中国”相当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

但是,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知道蓝丽蓉是何许人也吗?至今,我们都还是在“知道”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创造,是印度人的发明创造,是不是这样?至今,我们的搜索引擎,只要你搜索“阿拉伯数字”,它们就会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告诉你,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尤其,印度人还为我们这个世界贡献了伟大的“0”。至于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的贡献,中国人早就知道用“空位”表示“0”,早就用“□”表示“0”,早就用圆圈“〇”表示“0”,至于蓝丽蓉教授和她的新说,不能说搜不到,但是对不起,能显示出相关内容,可能和大海捞针差不多。不信您试试看。

或许有朋友认为,什么阿拉伯数字起源,太专业,普通读者不会感兴趣的。那我问你,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专业吗,对人们来说不是比阿拉伯数字更显陌生、更为遥远吗,但是挡得住当时的人们家喻户晓陈景润?就是现在,你输入“哥德巴赫猜想”搜一下,保准会出现“陈景润”。可见,专业不是障碍,没人去写才是问题,很少有人关心才是问题,没有认识到新说的价值才是问题。

或许有朋友认为,什么阿拉伯数字起源新说获奖,没有娱乐性,普通读者不会感兴趣的。那我问你,诺贝尔奖有娱乐性吗?每年媒体报道可都劲劲的。可见没娱乐性也不是障碍,关键是肯宣传。从宣传获奖的角度看,我无法理解,为何我们肯大张旗鼓地报道和我们基本没啥关系的诺贝尔奖,却不肯多点篇幅报道这件和我们关系巨大的蓝丽蓉荣获数学史最高奖。

阿拉伯数字的产生不是没中国人什么事,蓝丽蓉教授已经非常专业地给旧说纠偏了,但为何此事却鲜为人知?为何现状还是如此?我们的历史学家呢,数学家呢,媒体人呢,为什么不广泛讨论、深入研究、大力传播,以给搜索引擎添加新知识?我们还要保持“东方式的谦虚”到多久?

我们还不趁热打铁,莫非是真要把蓝丽蓉教授的科研成果放凉、凉透以至于眼睁睁看着它被浩如烟海的科研成果淹没吗?我们如此如此地对待一项和我们的古代历史、中华文明、国家利益、民族振兴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我们还算是炎黄子孙吗?我们还算是有一颗中国心吗?我们还在爱着我们的国家吗?

来源:红网

作者:李岳伍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7/61906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