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拖鞋标签印失踪儿童信息,公益与商业并不冲突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张瑜 2019-11-08 16:00:38
时刻新闻
—分享—

2015年,因为一部寻找失踪儿童的电影,蔡磊成为了一名寻找失踪儿童的志愿者。当年秋天,经营拖鞋生意的他,突然想到,借用自己生产销售拖鞋的标签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失踪儿童的信息,增加寻找到失踪儿童的可能性。蔡磊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已经连续4年在自己生产销售的拖鞋上挂上印有失踪儿童信息的标签,总售出数超过800万双。(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在“打拐”题材电影《失孤》中,刘德华饰演了一位驾着摩托车寻子的父亲,经过15年漫长的寻找,他依然未找到自己被拐卖的儿子。离散家庭的切肤之痛,个中人才有真切的体会。

在美国,绝大部分失踪孩子都能被找回来。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成功率,除了具有强大的技术保障,更在于全覆盖、广领域的信息覆盖,最大化调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参与,密织了一张社会共治的网络。寻找失踪儿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实现信息的扩散与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才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参与,“全城寻找”或“全域寻找”才会成为现实。

信息扩散与传播可形成群聚、围观和关注效应,为信息的对接和匹配创造条件。传播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失踪者家人散发或张贴的寻人启事,还有政府机构或专业组织建立的网站类平台。但无论是家庭所散发的寻人启事,还是公益机构的专业平台,都各具优势也各有弊病。传统的方式易被人接受,但辐射面小且保存期短,也为城市环境卫生所不容许,往往被作为小广告清理掉;而网络信息固然辐射范围大,存续时间长,但受众的习惯等因素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长时间使用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包打天下”,实现形态的多样化和平台的丰富化,才能让宣传造势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并达到客观条件所需要的规律要求。

实现失踪儿童信息的扩散与传播效果最大化,离不开渠道和方式的创新,尤其要让公益在其间发挥关键作用,并以公益为桥梁和纽带,提升更广泛的参与度。市场营利行为与公益事业并不背离,在拖鞋标签印失踪儿童信息与公益并不矛盾,反倒是公益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每一起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其必然的动机,无论是理想化的道义表达,比如基于对寻亲的切身体会,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公益事业出力,还是本着商业目的而利用公益平台,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让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样的结合和利用无可厚非。公益与商业之间并不冲突,恰恰相反,理性的状态下,公益的实现与表达恰恰要倚重和借助于商业载体,这才是公益落地应有的常态,并避免因道德标准过于纯粹化,使之失去其存续的基础。

凡是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开展,只要不是恶意的炒作行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公益提高企业责任行为应当鼓励,也为公益有更广泛的群体,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目的性固然需要追问,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也是评判的标准,否则就会形成强烈的偏见与歧视,反倒对公益事业形成了伤害。目的性是一个相当宽泛且表象的东西,有时只有通过效果和影响来评价,才能让目的性变得更易于接受。但若是对任何公益行为,若基于实施主体的性质而非效果考量,过于质疑其目的正当性,实质上属于偏见性歧视,也会对公益行为本身形成致命伤害。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8/61920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