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虚无“王冠”下,怎有真少年?

来源:红网 作者:赵奥博 编辑:陈乘 2019-11-09 14:08:2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半月谈》文章称:近来,一些组织机构抓住家长心理,举办了五花八门的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然而,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其实是一些培训机构的营销套路。而所谓名头“响亮”的大赛,实际上只需要花几十块到几百块,就可以在网上报名参赛。

不可否认,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更何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式家长们,最想做的莫过于不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一向视消费者为“上帝”的商家和组织,自然不会错过制造“假跑道”的机会。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

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他们只知道“英雄不问出处”,而瞄准的都是一个“卖点”:随便弄个比赛,重点是给孩子发奖杯、证书。这个“卖点”的消费对象,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家长。毕竟,在人人都鼓吹“成名要趁早”的社会下,凡学必比赛,凡赛必获奖也便成为了常态。

但是,“凡学必赛”大环境下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却让孩子和家长需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素质教育的培训也在逐渐陷入类似奥数培训的功利化怪圈之中。不可否认,参加比赛和才艺展示,提供给孩子们从书本试卷中抬头喘息的时间,也为他们推开了一扇实际了解和认识社会的窗,所谓的证书或许也能催化孩子的成长。但,成长依旧需要尊重属于他的自由空间。如果过早地将他们带入到名利场的虚无之中,只会让孩子们丧失天性和自我,陷入茫然和非理性。

早在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在国家出重拳打击非法培训,为学生减负后,家长们却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形式各样的比赛。毕竟那些有天赋、身怀绝技的孩子需要去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自信,这是好事。在合适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也不失为增加自我认同、学会应对大型场合的好机会。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在比赛中,拿奖不应该是走场子、过家家。在荣誉背后,更应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持之以恒地训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童年应当是美好的、难忘的,是人一生中经常会回忆起的时光。少年是什么样,中国未来就是什么样。而我们,也不要把少年捧成英雄,不必给他们人为地制造神坛、贴标签。要知道,素质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应重视引导,而不是盲目地追捧和标榜“证书”式教育。

毕竟,真正的才华不是由证书来定义的,而虚假证书下,也不会培养真才华和真少年。一个真正的素质少年,应该是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不必渲染,亦无需光环。正如,前不久走红的少女科学家谈方琳所说的那样:我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文/赵奥博(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赵奥博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09/61935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