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买买买,不能成情绪和压力的宣泄口

来源:红网 作者:黄婷 编辑:陈乘 2019-11-16 14:34:05
时刻新闻
—分享—

“双11”当天,浙江杭州市42岁的朱女士因疯狂购物,被丈夫送医诊疗。11月14日,朱女士的接诊医生吴月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朱女士被诊断为“强迫性购物障碍”。

强迫性购物是指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消费,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强迫性购物的行为虽未在精神疾病诊断条目之列,但是“强迫性购物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包括追求完美主义、缓解孤独等方面是造成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因素。在这一行为的人群中,女性居多,而实际上,男女老少都有可能存在此类行为。

此类行为的实质,是人们把消费当成情绪和压力的宣泄口的一种体现:压力越大,负面情绪越多,人们冲动消费的可能性就越大,程度也越高。据澎湃新闻后续采访得知:朱女士在“双11”1个月前感到工作压力太大,辞职在家,情绪比较焦虑。朱女士虽然平常也爱购物,但花费从未如此之大。朱女士此次不理智消费的行为,其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堆积是重要催动因素。

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完善,人们购物越来越方便。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骤增,快速便捷的网购也无形间越来越成为人们宣泄生活压力和心理情绪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付款通道的普及,更为不理智的消费者超前消费提供了平台。

同样的,近年来此类“强迫性购物障碍行为”多有发生。据《成都商报》11月13日报道,四川泸州男子王某10日晚坐在天台试图轻生,原因是其妻去年因痴迷网购欠下26万元后仍不听劝阻,今年再次因痴迷网购欠下36万余元。专家表示王某妻子的行为有“冲动控制障碍”的问题,这种问题急需到精神科门诊咨询治疗。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的冲动消费程度总是无形间被自己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大小程度左右,无疑会危害自己、给家庭造成压力,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幸运的是,“强迫性购物障碍”这一行为是可控的。而控制这一行为的根本战略,还是“防”。

首先,购物者需审视自己的购物行为,客观判断自己的消费能力,不断训练财务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源上为理性消费提供主观保障;其次,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合理泄压,不断自我调节,培养舒适的心境和健康的心理情绪等,减少自己压力过大最终选择消费来泄压的可能。

对于已经患上这一障碍的群体,实质上是购物者心理出现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就诊,医学范畴上有必要采取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比如监督甚至限制患者的消费行为等,帮患者寻找其他泄压方式。而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是治愈这一心理障碍的根本方针。

总而言之,希望我们都能合理泄压,理性消费。不要让消费成为我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通道。

来源:红网

作者:黄婷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1/16/62406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