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最近,23岁的重庆小伙张鹏莫名其妙被客户小陈投诉,理由是对顾客太傲娇。主管让他赶快跟客户沟通处理。他询问客户小陈后得知,投诉的原因是张鹏在每条回复后面都会加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个表情实在太阴阳怪气了。张鹏则很委屈,用微笑表情怎么了?
微笑表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网友跟随张鹏和小陈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微笑表情意味着善意和友好;另一派则认为微笑表情传达了负面的情绪,如不屑、厌恶、排斥等等。对于一个简单的表情,人们对它的解读已然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不仅如此,现在流行的“笑哭”“呲牙”等表情,连同“哦”“嗯”“呵呵”等常见用语,都被网友们解读出了不同的意思。甚至“哦”“嗯”“呵呵”等网络用语,名列“讨厌看到的网络用语”榜单上。一个简单的小表情,一两个字的常见用语,对它的解读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呢?
其一,根据调查研究,我们与他人沟通时,语言只起到了7%传达意思的作用,语气和肢体语言起到的作用更显著。但在网络交流时,语气和肢体语言都被摒弃,我们通过文字语言表达时,对方可以结合语境,想象出不同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从而对同一个网络表达产生不同的理解。
其二,在网络文化尚不发达的年代,网友们在表达时往往遵循表情和常见用语原本的意思。“微笑”即表示善意、“呵呵”表示开心。但随着一部分网友们对网络表达的熟练运用,他们对于简单的表情和常见用语产生了个性化的解读。以“微笑”表情为例,部分网友认为,上扬的嘴角却搭配了一个毫无笑意的大眼睛,是明显的“假笑”,表达的是虚情假意,而由此衍生出嘲讽、不屑等负面含义。特别是与网络一同成长的90、00后群体,对于表情和网络用语等网络表达的运用更加多元化。而受网络文化影响不深的人们,或许对这些网络表达并未有自己的思考,只是按照其表面意思来理解。由此,不同的人群拥有了不同的解读和语言习惯。
与语言习惯不同的人交流是难以避免的,正如张鹏和客户小陈。而在交流中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收敛自己个性的语言习惯,尽量迎合他人的语言习惯。同时结合语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对他人的网络表达进行解读,方能避免误会,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正如你与母亲交流时,若母亲回复一句“呵呵”,相信你不会误解,不会发怒。因为你知道,母亲只是在向你释放善意。若在与他人的网络交流中做到宽容,误会就无从产生了。
文/夏子惠(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夏子惠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