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理有别,但绝无高下之分

来源:红网 作者:杨硕 编辑:王小杨 2019-12-14 17:10:3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吉林长春,六中某班主任被举报歧视文科生,该教师曾在家长群提出选理科参考意见,称“文科男生太娘,女生没头脑”。市教育局表示已接到举报,还在核实中。据悉,该校于11月29日刚召开文理分科指导会。(12月12日头条新闻)

当下,“重理轻文”的观念在中学教育中仍有市场。究其根源而言,无非是担心选择文科的学生较多,影响升学率。从招生方面来看,每年高招,理科生招收的人数和可供选择的专业,都要比文科生多不少。加上文科生数量总体较多,同一录取批次的文科分数线往往要比理科高出几十分。同一所高校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也要高出理科不少,除了导致文科生一本录取率偏低以外,还增大了文科生被重点院校录取的难度。对于依靠高本科升学率和高重本率(重点本科院校升学率)吸引优质生源的诸多高中而言,选择文科的学生多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也就难怪轻视文科的风气愈演愈烈。

至于“文科男生太娘,女生没头脑”、“文科男生很多都是同性恋”这样的观点,诸如此类的言语显然充满偏见,是过激且不合适的,这点毋庸置疑。但该教师提及的不少学风学纪问题,也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文科想要拿到高分很难,同样的想要拿到低分也不容易。理科的知识体系环环相扣,使得学生一旦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会给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增加不小的难度。文科的学习主要的方法还是大量背诵,这使得不少混日子的学生有了捷径可走。平时不学习,仅靠考前突击混到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就心满意足。将平时的功夫用在各种“兴趣爱好”上,心不在读书学习上,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无风不起浪,想要改变社会对文科的刻板印象,还需要所有文科生从我做起,严格要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不再给偏见和非议滋生的土壤。话虽如此,并非所有的文科学生都是问题少年,除开极个别案例,多数学生还是勤奋上进的,更何况这些问题也不会只出现在文科班中,该老师的言论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放眼全国,与该教师持相似看法的,恐怕也绝不在少数,“重理轻文”造成的不良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归根结底,“重理轻文”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大量的务实人才,学好数理化,就能支援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建设。建筑、桥梁、医药、会计、化工等等,为了培育这些行业的专业人才,国家大力建设理工科院校,对理工科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较之下,文科教育的基础则要薄弱很多,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随着社会发展至今,很多理工类专业领域内部出现细分,诸如互联网、大数据等岗位出现很多就业缺口。这部分岗位门槛很高,相对于一般文科专业,薪资更高。而理工科毕业生往往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换言之,“重理轻文”的观念自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

然而,自2018年10月起,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人文社会学科提出了新课题,急需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发展文科教育符合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趋势的要求。仅仅为了升学率数字漂亮,就一味轻视文科,这种颇具功利主义色彩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极其短视的。

根除社会对文科的偏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学教育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从教学理念上认识到人文素养缺失的严重后果;从就业层面完善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建设更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多高薪岗位促进“重理轻文”这一思想观念的更新迭代。

文理有别,但绝无高下之分。并非只有立竿见影的技术变化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文化的留存同样对社会的改变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大多数人都在看着地上时,这个世界,总得有人仰望星空。

来源:红网

作者:杨硕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2/14/63433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