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滥创新”莫如“精落实”

来源:红网 作者:韩朝辉 编辑:陈乘 2020-04-10 18:16:05
时刻新闻
—分享—

创新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但任何创新都应该立足实际,而不该天马行空。日前,《半月谈》曾刊文批判过基层不切实际的“滥创新”乱象: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表示这些创新多是有名无实,不仅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确实如此,与其让创新泛于数量、滥在形式,倒不如精于质量、重在落实。

在基层,创新也是必须要完成的既定目标。或者是因为当地领导想搞一些亮点,挖一批典型,以突出工作成绩,便把创新挂在了嘴上;或者是因为上级领导明确了标准,下达了指令,要求下面抓创新,不得不把创新提上日程。其实,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只要创新立足实际、切实可行、能够落实,有利于工作的推动,这也是值得支持和肯定的。但问题就出在,有些工作创新根本就是假创新、乱创新,不但不能推动工作的开展,甚至有的还成为了工作落实的障碍。

说起基层“滥创新”的乱象,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流于形式的假创新。这类创新偏于“纸上创新”多是无用的“文字游戏”,简而言之,就是用“新瓶装旧酒”,把一些原有的工作用文字包装一下,取个朗朗上口的新名称、新叫法。正如有基层干部反映说,“区里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什么‘红色联盟工作法’‘12345工作法’,一套一套的。”另一种则是离于实际的乱创新。这种政策创新可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的关乎到工作的推进,但由于创新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多半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甚是劳民伤财、自损威信。

说到底,创新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推进工作的开展落实,而要切实发挥这一实效,必然离不开实际调研,因为只有在真正掌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思路和想法才是切实可行的,那些闭门造车、异想天开,甚至是拍脑袋做决定的创新,多半是“面子工程”,由于不合实际,在落实中难免会出现“两张皮”“肠梗阻”的乱象。所以,与其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泛滥创新”,倒不如来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精准落实”,毕竟“兵在精而不在多”,质量为王的创新才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来源:红网

作者:韩朝辉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4/10/70101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