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什么影响?上周,中国青年报经济部、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应届毕业生(2002人参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1%的受访者会选择更稳定的工作,25.4%的受访者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工作,10.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改变,4.2%的受访者没考虑过这个问题。(4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尽管教育部就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相继出台了不少颇为“利好”的举措,比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特岗计划”项目,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等等,但受疫情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仍是一个比较现实问题。
从此次中青报的调查看,超六成的应届毕业生还是“求稳”,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对于个人就业而言,“先稳几年”是很必要的。稳,意味着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甚至稳定的家庭。
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挑战就是超越自我,最大的意义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与自己的理想相适应的职业,尽可能地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显然,与自己的理想相适应的职业并不仅仅是“求稳”二字。
过往的许多经验也告诉人们,一味“求稳”不仅会消磨一个人的个性和锐气,也会使一些年轻人不得已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就不能不让人遗憾了。大学生就业该是理性与“个性”并存,价值与目标俱在。薪资待遇固然重要,但个人发展空间更应首先考虑,因为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
如何挑战自我呢?答案也许有N种。自然界里有这样一个现象:竹子用了3年时间仅仅长了3cm,但从第四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 仅6周时间就长到15米。从基层做起,积累一些经验,多一些历练,益处不少。一开始起点过高,以后若有落差就会对自身冲击较大,不易及时调整好自己。
挑战自我还要有一种“空杯心态”。去年咨询公司麦可思所做的一项调研显示,2011年至2018年这7年间,本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毕业时掌握的能力与岗位要求达到的能力之差)从82%提高到84%,变化不大。要提升基本工作能力必须有一种“空杯心态”,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如果你不虚心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即使原来的专业知识很扎实,也一样会被社会进步的潮流所淘汰。
压力也许会变为促进一个人进步的动力。有句话需要在此套用一下:“求稳”诚可贵,挑战价更高。
来源:红网
作者:姚村社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