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之一,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近1000万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截至4月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实际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1.5万人,搬迁入住率达到99.4%,还有0.6%需要在今年剩下时间加快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在生态移民弘德村扶贫车间指出:“不是搬过来盖几间漂亮房子就行了。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这一深刻阐述,再次明确易地扶贫搬迁仅是手段,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唱好后续“重头戏”。
挪出穷窝,搬进新房,人性化的设置让贫困户“搬得出”,贫困群众生活环境虽得到改善,但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的环境“住得下来”,首先要畅通政策传导,对搬迁户家庭深入浅出地讲解什么是易地搬迁、为什么要实施易地搬迁、易地搬迁有哪些惠民措施,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跟党走,引导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其次要做好心理疏导。搬穷窝,搬出大山,意味着生活习惯、地域风俗的变化,因而需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提前干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安置点充分融入搬迁群众原居住地建筑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支持搬迁群众保护好自身的民族特色,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第三,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掌握了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在出行、就业、医疗、教育、治安方面给予服务帮助,推动村民变居民,让搬迁群众逐渐适应角色转变,真正能够住得下来。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手段,“致富”是核心,“脱贫”才是目的,只有让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实现既“挪穷窝”又“断穷根”。首先,应该前瞻性谋划好当地土地流转,着力转变经济粗放型发展的结构,整合原住地可耕种土地资源、山林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点发展特色种养、生态公益林建设产业。其次是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引导,为外出务工青壮年就业择业牵线搭桥,下足“绣花”功夫,把搬迁群众的需求搞清楚,力求各项工作做到一一对应,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就业,针对学历低、缺乏技能的劳动力,要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办“流动技校”,强化搬迁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出台政策培养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第三,鼓励居民就近就业。一方面,要利用现有资源和各方帮扶资源,优化当地产业资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经营主体,打造扶贫车间、扶贫工厂、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积极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另一方面,要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办特色民宿、经营特色餐厅、举办民族文化展演等,促进其自主创业致富。针对弱劳动力、留守劳动力等就业问题,要整合资源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临聘岗位、就业援助岗位,真正让搬迁群众能“富起来”。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易地扶贫搬迁,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手段之一,各级党组织要在做好搬迁的基础上,全力做好后续扶持工作,让群众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扎下根,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红网
作者:符爱波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