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盲道成为“忙道”

来源:红网 作者:霍嘉瑶 编辑:化定兴 2020-09-13 17:33:0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昆明两位盲人走300米长的盲道遇到30多个障碍的新闻让盲道再次进入公众讨论区。象征城市文明的盲道却渐渐变成“忙道”,盲道中断或直接半路消失、直道修成“盲道十八弯”、盲道变成“公共停车场”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盲道不帮“盲”还添堵的背后,反映的除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冒进”和不规范,更多的是社会对盲人这个弱势群体的不够理解与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那么因何少见盲人的踪影?”某知名网络论坛上的热门话题把盲人这个边缘化群体的现实处境带到公众视线里。据估计,2018年,我国的盲人数量已达到1700多万,约每80个人里就有一个盲人。并且,世界卫生组织防盲防聋规划主任Thylefors指出,在我国,每年都有约45万人失明,这意味着几乎每分钟都有一个人失去光明。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盲人群体,我国的盲道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城市的评选更让盲道建设从人道主义的民生工程添了更多的政治意味。

“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反映我国大陆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其评选标准覆盖面广且要求严格,而盲道的覆盖率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盲道建设的“热情”。从我国第一条盲道问世以来的近30年,我国已建立了全球长度最长、分布最广的盲道,而盲道建设完成后的管理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有了新闻里盲人布满伤痕的腿脚和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他们的躲避。只管建设,不管管理;追求数量,不问质量,这已成为我国目前盲道建设和管理的通病。盲道成“忙道”的现状,反映了当下几乎所有的盲道都没有真正站在盲人的角度建设,只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按图索骥”或是一项为完成任务的冷冰冰的指标。如果我们蒙上眼睛,出门走一圈,恐怕我们也已经伤痕累累。

所以为什么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少见到盲人?因为我们的盲人用逃避告诉我们,恐惧和担忧阻挡了他们感受世界的脚步。社会对盲人群体的关注远远不够,盲人基本生活出行建设也形同虚设,从而使我们的盲人不愿走出去、不敢走出去,久而久之,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关注就会更加少之又少,盲人因此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谈及盲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一样坚忍不拔的勇士;而当我们打出“盲人”一词进行搜索时,显示的往往也是诸如“盲人练琴五年钢琴十级”“盲人一年阅读100本书”的词条。或许我们的社会过于重视歌颂自立自强的品性,而忽略他们背后遭遇的苦难与冷眼。赞美固然有意义,但对于每一个盲人,苦难和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超乎常人的励志故事只是毅力突破极限的奇迹。在我们惊叹他们坚忍卓绝的毅力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本应是承载社会更多保护和关心的弱者。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要真正让我们的盲人敢于迈出脚步欣赏世界,首先从盲道真正可以“物尽其用”开始。这一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来源:红网

作者:霍嘉瑶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13/83018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