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学子竞争,错的不是绩点体制

来源:红网 作者:何煦阳 编辑:化定兴 2020-09-20 20:31:01
时刻新闻
—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学子的囚徒困境》最近收割了一波身边朋友的眼泪,在作者的笔下,高度量化个人成就的绩点体制困住了大学生(尤其是尖子),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在与同龄人的残酷竞争中歇斯底里,精疲力竭。大学生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学会了如何精心算计每一步,除了失落了人生的意义,与身边朋友的关系还日渐疏离。

“天下苦绩点久矣”,可错的真的是绩点体制吗?绩点体制之所以饱受诟病,就是因为它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评价学生在群体学习中的相对位置。好比文章中提到的,学生觉得天地之间有一把巨大的尺子,所有人都能时时刻刻地看到自己的位置,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往上爬。但从另一个方面讲,绩点体制也是最稳固、最直观的考核学生水平的方式,不是吗?理论上讲,通过绩点,这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得到最直接的反映,也只有清晰的绩点,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实力与他人的差距,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绩点最高者即为优秀者,因此也最应该保研。

那为什么绩点体制依然会引起那么大的不满?量化学生的学习成就,给学生排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有的绩点体制下,筛选出的是最会投机取巧的人,还是最有实力的人?排位只是其次,考核学生的真实实力才是绩点体制的最终目的。如果靠抄袭、跟老师拉关系能够获取高分,通过拼凑“水课”、赚取高绩点就能够保研,那么这种制度只会继续生产出精明的学生,像文章中想上“三高”(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计算概论)的想挑战自己的学生就会趋于保守。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被压抑,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恰恰在于对思想和真理的追求。这样筛选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企业之后,除了占用资源,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除了让有能力的学生得到真正的选拔,我们是否可能创建一种更开放的绩点体制?大学生为绩点疲于奔命,是因为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保研,而保研的方式又只有绩点。赛道如此拥挤,竞争自然越来越白热化,各种投机、算计的行为也会不断出现。既然每个人的长处都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做到让每个学生人尽其才。比如文中提到甘阳教授要求学生去学工学农,而这项活动要算绩点,这就有利于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强的学生的发展。参照甘阳教授的例子,学校是否可以为保研提供多条赛道,鼓励多元竞争?

绩点体制并没有问题,错在现有的具体设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其实,大学生激烈竞争、以求保研的背后,都是对一份就业岗位的需求。在现有环境下,文凭的确是市场挑选人才时一个重要的标准,企业普遍认为更高学历的学生在概率上会更勤奋、更聪明。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设计出一套合理的选拔机制,确保学生们公平竞争,不是让善于投机取巧、精心钻营的学生尝得甜头,而是让能力强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学历。

最后,学历差异的背后,除了个人天资和勤奋,更有家庭背景、财富积累的差异。从宏观来看,如何设计出一套起点更平等的人才竞争体制,如何走出“唯学历论”,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应该是社会各方思考的着力点。

来源:红网

作者:何煦阳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20/83193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