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听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女)这一教子金句,相信很多人会想起余敏洪的“大树小草说”:人的生存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尽管你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你毕竟是一棵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之后,在遥远的地方,别人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荫,一片荫凉,你能帮助别人。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
对比看来,还是刘瑜主张的教育观,能够纾解当下愈来愈严重的家长焦虑和学生压力。她谈到一个孩子成长的“比较优势”时,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事情中,哪一件事情能够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也是妈妈的刘瑜主张家长的使命是:沿着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助他找到所喜欢的事。
但是,当把“孩子能够干得最好的事”或“孩子的独特性”摆在每一个普通家长面前时,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道超级难解的考题。
比起新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艰苦摸索,才走上了强国之路,认清一个孩子正确的成长路径也并非易事。对于只生一个孩子的家长,你让他们第一次面对这道难题,在开题之时就答对,是苛求;你只给他们一次机会(独生子女),让他们认可自己的孩子就是“小草”,更难。以“小草”答案为例,你不会怀疑自己为孩子作出的选择会产生偏差吗?你不会担心别人看你是“孤芳自赏”吗?你不会被好心人激励更勇敢一点吗?你会断然否定自己的孩子有更大一点的潜能吗?在一个近乎“成王败寇”的社会,只要不是为生计所困的家长,坚定自己对孩子的“低调”定向,几乎不可能。
面对这道题,刘瑜自己也不一定能答好。她为自己女儿选择开一个奶茶店,当被其他家长群起挤兑时,她马上改开煎饼店。她否决先生为女儿选择学钢琴的理由是,全北京学钢琴的有300多万。我们看不出她是怎样分析判断出自己女儿的“独特性”及她“能够干得最好的事”。至少现在看不到她的女儿“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几年前,知名成功人士杨澜主张家长“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家长要用自己干事业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身心成长,情商智商逆商一个都不能少,不需要一定通过进名校敲开成功之门。学者刘瑜给家长开出的“药方”与杨澜的“教子经”是成功型家长的异曲同工。然而,她们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成功和成功后积累的有形无形资源,所以才能如此气定神闲、云淡风轻?
余敏洪的“大树小草说”,固然对普通人有巨大的励志作用,但那般蔑视“小草”也不乏对普通人的伤害。质疑刘瑜“教育观”的笔者一时找不出符合平民的“教育观”,只是希望:孩子的教育,普通家庭承担得起;学习的压力,大多数孩子承受得起;各种选择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各种人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凡夫俗子很难有独辟蹊径的能力。好的教育,不需要普通家长具有明星般的视野、成功者的底气和学者一样的理性,孩子只要努力,就有前途、有饭吃,就享有尊严,这样的教育就是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教育,就堪称“人民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