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证锻炼时间,呵护学生体魄

来源:红网 作者:徐义闯 编辑:陈乘 2021-01-19 18:40:51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徐义闯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与相关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将增加体育课时,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等具体举措,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1月19日 新华网)

课业负担繁重,海量的作业,总有上不完的课外辅导、补习班,曾经,体育课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成了语数外等文化课可以随意挤占的“副课”,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们的体质状况山河日下,近视率高居全球榜首。

北京教委出台的“二十条”,可谓直面问题,切中要害,不仅从体育课设置、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师资强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将对每一位孩子建立电子健康监测台账,实时监控学生们的体质发展状况,并对相应政策作出调整,这就从制度上规范了“体育锻炼”的落地生根,对学生们上好体育课,身体素质的提升必将起到良好的引领、指导作用。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应学好“数理化”等科学文化知识,体育、美育、劳育等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最根本的基石。

实际上,北京教委的“二十条”,不仅仅对北京地区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其实,于全国而言,都具有积极的、现实的示范作用。

无须讳言,当下仍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美育、体育等情况的发生,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现实压力和利益冲动之下,少设或不设体育课成了见怪不怪的“潜规则”,有的学校纵然设置了体育课,也没有引领学生们好好锻炼或运动,甚至沦为变相的“自修课”,种种怪象,不一而足,从孩子长远发展而言,如此教育无异于“丢了芝麻捡起西瓜”。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跨向更美好的现代化征程中,既需要掌握现代前沿科学知识的聪慧大脑,也需要能披荆斩棘、风吹雨打的强健体魄,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良知,也是它们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和义务。

要上好体育课,毋庸置疑,保证体育课课时的足够、充裕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徐义闯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1/19/89039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