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iPad猎巫阴影下,反智主义在喧嚣

来源:红网 作者:向佰玉 编辑:刘昱 2021-04-13 16:00:01
时刻新闻
—分享—

ed7fc0b1774c442d9c48166cebd15844.jpg

前不久,词条“iPad猎巫”登上热搜:某大学一男生拾得iPad后,根据设置语言及常用软件判断失主为留学生,并发出一则中英双语失物招领。校内论坛霎时群情激愤,许多人指责该男生“崇洋媚外”,更因其字迹娟秀、英语使用流畅,联想其为女生,发送“荡妇羞辱”言论。该男生发长文表明男性身份并叙述事情全程后,攻击者偃旗息鼓。

然而网络上的腥风血雨才刚刚开始:性别歧视、民族主义、父权制、网络暴力等词语都与该事件联系到了一起,无论是原事件中裹挟着性别歧视与民族主义的论坛言语,抑或是事后无数网民大谈仇女厌男等话题,不难洞察如今两性间已逐渐分隔出一道东非大裂谷。在这些敏感又宏大的主题背后,许多人的语言都暗含了一种新型主义——反智主义。在该事件中,论坛内学生对该男生的攻击从“炫耀英文”到“跪舔留学生”再到“easygirl”,就可视为反智主义的三重体现。

第一重从社会文化方面出发,将智商较高者的所有行为,视作自大的表现。最开始,许多人认为该男生发双语启事就是为了炫耀英语,炫耀这个词不免带有价值评判的意味。从后来男生的声明中,我们能看出他使用双语绝非为了卖弄学识,但批评者一行潜意识地将该男生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并不是一般人群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智行为,而在于知识分子内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描述过在知识分子中尤其存在这种现象:对于比自己垄断了更多知识的人,知识分子往往会采取抱团鄙夷的做法,一边被他们脑补的“自大”羞辱着,一边又不肯承认自己被戳到痛点的事实。在大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过了四级的人面对过了六级学生,阴阳怪气道“你好厉害啊”,当对方回应他“你也没问题“时,觉得其轻描淡写的语气是对自己的不屑。

第二重的核心是标签化,将对方的整体行为分割成部分,给每一部分安上莫须有的标签。中世纪的猎巫运动以不合理的秘密审讯,配合严刑峻法,轻易地故入人罪,而互联网中的“猎巫”则通过拆分立场来定罪。在反智主义者的观念中,双语启事=留学生的“哈巴狗”,字迹清秀、英语好=女生,两者结合起来则等同于easygirl,他们通过主观臆想为他者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随即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审判大会”。在当今中国这样一句话定性的隐形文字狱也不在少数,且不论从前者到后者的逻辑链条漏洞百出,即使对每个单独行为的定义正确,简单地叠加仍然无法构成合理的整体。

第三重则更为高明,也更让人鄙夷。如果无法从逻辑上攻破,那么就从道德上谴责你。当这批攻击者的说法不攻自破,我们无法从理性角度去指摘这个男生的不对,那么就改变他的性别,再加之以偏航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你个女生这么做不就是为了认识个外国人跟他结婚吗?不就是不爱国吗?我们中国男人怎么你了?”凡此种种,可归类为胡扯一通,撒泼胡闹,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通乱骂,只为封锁对方的气口,压得其发不出来半点声音。在这个事例中,当男生表露自己并非女性后,他们没有为之前的误伤而惭愧,反而更有甚者会继续嘲讽。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也并不罕见,一个典型事例便是所谓的“解决问题十六字箴言”:孩子还小,人都走了,多大点事,大过节的。

反智行为不仅存在于这三种无故的指责声中,在参与这场闹剧的网友身上也同样体现着,他们将小事扩大再逐帧扣出细节,一个角落都不放过,誓要在这场反智的狂欢中将讨伐的战火燃得更旺。

文/向佰玉(北京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向佰玉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4/13/91806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