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一则内容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怒:“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无独有偶,同一天,前时尚集团总裁苏芒在某节目中发表了关于内卷的解读:“内卷是一种竞争压力,来自于欲望和惰性的差距,所有的苦恼只来自于欲望太高。”言语中对于青年人不够上进和懒惰的暗示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议。
“内卷”无疑成为了这个时代难以回避的话题,不论是之前马云关于996的言论,还是频频发生的“外卖骑手”等事件,都使得“内卷”这一概念在社会矛盾与舆论的相互作用下被不断放大。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和前时尚集团总裁苏芒的言论,无疑成为了“压倒青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网友对此的理解是:“作为腾讯的公关总监,打着致敬的旗帜,发表着冒犯核心用户群体的言论,直接站在广大青年人的对立面,一是不懂致敬,二是不懂尊重。”
一面是资本家等“社会精英”对青年人“不求上进”、懒惰和没有人生追求的批评;一面是青年人对996、“加班文化”的消极应对——“丧文化”“摸鱼”等热词的兴起。“内卷”这一社会现状不仅反映了资本家与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也不禁引人深思:资本家鼓吹青年人去追求的人生价值,实现的到底是青年的价值,还是商业的利益?
同龄压力和经济压力使得青年人为了争取所谓的价值,纷纷加入内卷的竞争,被迫入局的结果是水涨船高,背后坐收渔利的则是用更少的成本,收获更多劳动力和效率的资本家。为了掩盖商业利益的目的,资本家将这种“内卷”赋予人的价值的属性,把“失败者”的标签打在了每一个拒绝接受内卷的青年人身上。
在资本运作的机制下,内卷行为并非自发,而是逐渐演变成不想成为“输给同龄人”的“被迫内卷”,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违背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将商业利益放在了人的价值之上。致敬青年,本应该是尊重青年的价值选择,尊重作为人的基本权益和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非成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借口,掩盖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人理应是目的而非手段,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经如是言。任何行动都应该以人为本,将人的价值视为最终目的。致敬青年的前提首先是正视人的价值和权益,尊重青年作为人的价值,保障青年劳动者的权益。作为青年一代的劳动者,我们的价值在于专业的工作能力和对更高水平的不懈追求,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是个人。
文/佟玉雪(大连民族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佟玉雪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