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一山、关晓彤、范丞丞等明星前往南京大学拍摄《曾少年》,却并没有形成学生热闹追捧的场面,甚至以每天75元的价格在校内招募,结果依旧反响平平。相比于前段时间的追星倒奶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时间引出诸多自媒体评论感慨“不愧是名校生的水平和气质”。似乎比起“热捧”,“冷落”才为大众在流量明星当道的年代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捧一踩一”的背后,却并没有形成“捧”和“踩”的逻辑,却更像是阿Q精神胜利法,用一套体系中的优秀来碾压另一套。
这种“冷落”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恰恰暴露了娱乐圈的不良生态。名气和热捧之间的直接关系越是被强调,实力和追捧之间的关系便越是被忽视。表现不良、缺乏代表作的演员在市场上并非是一流的商品,却因为包装和炒作卖出了一流的价钱,得到了一流的待遇。不必强调“冷落”,对欠佳的演员而言,“忽视”是最正常不过的市场选择,是大众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欣赏者、判断者最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些明星既没有因为业内的竞争筛选落后于更优秀的演员,也没有受到市场的公平“忽视”,暴露出的是娱乐系统的内在问题,为何在此处需要借学生的“刀”,来划一下流量明星问题的“皮毛”?
自媒体评论借机对南京大学一流学校的夸赞,对南大学生是高考中佼佼者的认同,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明星高考分数不高这一软肋。但评价一个高考生的标准,难道和评价一个明星演员用的是同一套标准吗?并非每一个好演员都能有学霸的背景,也并非每一个学霸都有成为好演员的资质,两者本就分属两套评价体系。在一些评论文章里却刻意制造两者的关联,仿佛是瞄准了大众被流量明星受热捧所刺痛的自信心,便利用高考分数来给公众打上一针安慰剂。背后的逻辑却是用一套评价体系来碾压另一套,抬高一套贬低一套,这一阿Q精神胜利法显得避重就轻、缺乏自信。
艾默生在《论自助》中曾言:“每个人的教育都将到达这样一个阶段,他会清楚地意识到嫉妒的无知,模仿的危险,他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标尺,无论是好是坏。”而跨行“捧一踩一”的行为恰恰是“标尺”混用,用己之长度人之短。娱乐圈内部的“流量”问题、对高考的拔高和神化,细思之下都能从这一阿Q比较之中暴露出来。这类文章没有直击问题的实质,而是利用无意义的比较,给看不顺流量明星的大众喂了一口热水。既然找不出良方,喂一口热水,谁都无话可说、无毛病可挑。
而事实上,无论是不是南大学生,心中都应该有一杆衡量自我、衡量别人的标尺,用来甄别演员实力和人品的好坏,用来判断自我的价值。任何人都应该用这样的标尺来拥有立身的自信,他们不需要精神胜利法来获得快感,也不需要刻意“冷落”流量明星。他们的选择有着理性的支撑,无需吹捧,也无可指摘。
文/吕伊平(北京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吕伊平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