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点碰撞丨反思“孩子的成长教育”,并非为犯罪开脱

来源:红网 作者:赖键潮 编辑:陈乘 2021-06-01 22:08:2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5月31日写就的一篇投稿原题为《相比死刑,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编发题为《19岁辍学大学生被判死刑,怎样避免“成长悲剧”》在红网“青椒计划”与红辣椒评论微信公号发布后,在公号评论区引起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思考过后,决定为这篇评论再写一篇评论。

在初看到新闻事件时,与诸位一样,先是震惊,然后悲伤,再而愤怒。但是……悲伤、愤怒过后呢?

我开始深思,引发这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无疑,犯罪者的作案动机、作案心理便是很值得探究的一个点。那么,如果能够了解他的作案动机,在偶然中寻找寓于其中的必然性,也许能带来一定的社会警示与教化作用,可以来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再读新闻——犯罪者是一名留守儿童这个身份,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原评论的留言里面,有人认为犯罪者都19岁了,且能考上大学,再谈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多不妥,认为论述不太能够支撑论点。对于“论述不太能够支撑论点”这点我是同意的,因为文章字数的限制,想要保留其它论述,便必然会需要做出取舍,这也是无奈之举!由于行文限制引发的误解,也证实在写文章上的确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关于19岁且已经上大学便无需讨论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我无法表示赞同。

留言这个观点,其实混淆了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学历绝不等于个人道德素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庭在素质教育这一方面的作用所占比例极大,在个人素质养成上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是的,认为成年后的犯罪行为与原生家庭有关系,会使大多数人不认可,但本人始终认为,这二者间是有关联的。如果非要把这二者的联系切断,我认为这得需要建立在他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引导这个前提上。

如果他曾经有父母、家庭的正确引导,那么日后在对世界、事物的认知上,他便会有着一个大致的前进方向,以曾经接受过的这些引导作为基础,去认识、感知这个世界。可是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一年能见到父母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于成长中的教育与陪伴,有着很大的缺口。同时,这也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所有人来说,如果所受的教育与引导是错误的,那将更加致命。所以,文章希望借此,再次引出“教育引导”这个话题,希望提高对此的关注与重视度。

在尚未形成个人稳定的三观前,这些孩子只能凭着他们自己所探究出来的价值观去认识世界,很容易受不良影响,在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迷宫里绕圈。

文章认为,幼儿时期的经历对一生产生的影响,是相当之大的,所以提倡要加大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关注度。但文章并不否认何某的犯罪同时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并不代表将何某的犯罪与原生家庭、留守儿童等划上等号。只是阐述有这份可能性,希望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希望可以给当今的家庭教育带来反思。至于引发了曲解,当然有文章论述不当的原因,但如果这些曲解都归咎于文章,也并不客观。

文章的标题,引发的讨论是我始料未及的。这其实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在新闻评论中标题的重要性,有时候,标题即观点。

在那篇题目被修改的新闻评论中,如果抛去被修改的标题所造成的影响,再好好读一下全文的话,便会发现文中的语言倾向大部分都是在倡导提高对幼儿成长中教育引导的重要性,绝没有为抢劫且杀人这一罪行进行辩护的意思。

留言里面说,也有很多像他一样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引导,最终也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没有成为杀人犯。是的,我从未否认这个事实!只是,厚德载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都不是易事。

空谈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会有为犯罪者开脱之嫌,仅谈内在的自我原因,又会走上唯心的道路。所以在原评论并没有关于他犯罪根本原因的断言,仅仅只对单一方面进行了较多阐述,借此引出倡议。大家对文章有异议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这个。那么,希望这篇评论的评论,能否对原评论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跟大多数人一样,从小颂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我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后来随着慢慢成长,接触的事情与知识多起来的时候,我又认为性本恶。

如果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善意行为,其实都曾经有人告诉或者教育我们,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而偶尔我们心中出现的那些不那么好的想法,其实从未有人教导告诉我们,它不知道从哪里就冒出来了……

后来,就到了现在,现在的我认为人性本源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是复杂的智慧生物,与其说我们是单一的“善体”或“恶体”,倒不如说我们二者兼具。

那既然如此,什么样的人最终成了我们口中的“善人”,什么人又会成为我们口中的“恶人”呢?我认为,隔开这二者的,正是成长过程中正确的教育引导。是的,我们有着怜悯之心,善心,但我认为这份美好的品质是需要去教育、引导与激发的。

有留言说我为犯罪嫌疑人洗白,我仍旧无法对这个言论表示赞同,还有人说不必追究杀人犯的过去,至于这种言论,我已经不是无法赞同,是连理解都不能够了。

读者与哈姆雷特、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评论留言下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正如新闻评论一样,有探讨、有评论、有交流才能进步,这也许就是沟通的魅力所在吧。

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总是如此绚烂与精彩!

文/赖键潮(广州华商学院)

前文链接:

19岁辍学大学生被判死刑,怎样避免“成长悲剧”

来源:红网

作者:赖键潮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6/01/94252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