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告别儿童用药“掰猜减”还须政府及时出手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刘昱 2021-07-05 19:51:5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吴睿鸫

据统计,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3万名儿童耳聋,每年约7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死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2012年达53%,2014年则上升到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一组组数字背后,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7月5日 《光明日报》)

如今,“三孩”政策放开,可由于儿童药仍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标注少等情形下,儿童用药大多数以成年人药品来替代,基本靠“掰、猜、减”,这无疑给孩子们吃药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数据显示,我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业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仅10余家,有儿童用药生产的企业也不过30余家,国内3500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剂型仅占1.7%。正因如此,因用药导致的儿童生命安全事故,已变得屡见不鲜。

至于儿童药品稀缺的原因,主要是儿童药品投入高,利润低,上市前后评价机制以及临床试验难度大,且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诸多环节缺少政策支持,因此,很少有药企愿意专门研发儿童药品。

面对儿童药品的市场低迷,仅把板子打向药企,显然有失公平。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也是它们的权利。在这些儿童用药利润极低,甚至亏本的背景下,指望市场化的企业充当救死扶伤的“活雷锋”,简直是痴人说梦。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经济”,它自身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有时候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及时出手,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导航”,以及为失效的市场充当“指南针”。既然儿童药品在市场中不受重视,甚至有遭淘汰的趋势,而儿童生病时又离不开它,那么,只有政府职能部门义无反顾地站出来,通过宏观调控来监控儿童用药的生产,才能更好地保障儿童的生命健康。

好在政府职能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2020年8月,国家药审中心发布了《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旨在完善儿童药在临床审批规范,加速审批速度。当然,要想改变儿童用药市场现状,要给予儿童用药生产研发、税收、市场保护,出台一揽子倾斜优惠性政策,譬如由国家财政出资,建立儿童用药研究基金;出台税收减免政策;延长儿童药物的保护期等系列制度安排,充分调动药企生产研发儿童药品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家长尽早告别“掰、猜、减”用药的历史。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7/05/96257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