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10个超时加班典型案例,为企业 " 划红线 ",明确指出“奋斗不是用人单位规避法定责任的挡箭牌”。法官解读指出,被迫超时加班,劳动者可大胆说不,有权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人民法院认定相关约定无效;若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发现用人单位违法用工情况,司法和行政执法可合力进行约束。
消息一出,引发微博网友热议,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前三。这看上去是好事,可“加班怪圈”真的能就此打破吗?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早已明确规定,劳动每天不超过八小时,一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的会去抗议“超时加班”?不怕丢了工作、失了饭碗?
再则,软性加班如何有效遏制?公司说,这项策划案明天就要用到,我没做完,那我加还是不加?我不加,工作任务没完成,领导对我有意见,绩效考核不合格怎么办?谁来负责?
面对“996”“007”,员工想说“不”吗?当然。但说“不”,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法律给劳动者提供了申请仲裁的渠道,却没有给996工作者们相应的保障。一旦员工与公司正面对抗,最终可能面临的,除了被离职,还有再度就业的困难空窗期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面临着被同一行业集体抵制的风险。生活的枷锁,不会因为你有勇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说“不”,就对你松弛半分。
劳动者没有集体的维权组织,个人面对整个公司未免过于薄弱。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不妨从源头上对违法的企业实行监察和管控,将法律落到实处,而非依靠员工一人之力。明确超时加班行为违法是第一步,如何过渡到对企业实行管控、让政策真正落地,才是打破“加班怪圈”的关键。这些都是政策提出者应该设身处地为一线工作者所考虑的。唯其如此,员工们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文/苏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苏欣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