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湖州一陆姓男子深夜捡到一个iPad后连夜寻找失主,归还失主姜女士后却遭到失主怀疑陆先生故意把iPad敲碎,并责问陆先生为何不帮她把同时丢失的笔找到。当事人陆先生感叹因为好心给自己惹麻烦,这一事件也引发网友持续热议。
原本是一件拾金不昧的好事,陆先生却因为女失主的质疑被当地媒体报道。在陆先生和失主姜女士的通话中,失主姜女士坚持认为是陆先生故意敲坏平板摄像头。之后,陆先生把自己和姜女士的通话录音分享到社交平台,网友纷纷为他鸣不平。自己的iPad失而复得,没有一点感恩,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心存良知,拾金不昧的好心人的打击。网友的气愤也可以理解,如果像这位ipad失主一样的人越来越多,无私助人的善举就会越来越少,并不是大家不够热心,而是生出了防备心理。
但在陆先生和姜女士的这一事件中,部分网民采用“以暴制暴”方式对姜女士进行道德评判和行为孤立。网民公开表达对陆先生的支持,对姜女士行为的愤慨,看似正义的背后,却有着诸多消极影响。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给予网民很大的自由,极易引发造谣传谣、语言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等现象,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姜女士的多个社交平台账号被扒出,网友纷纷留言为陆先生鸣不平。此外,姜女士开的一家美甲店被部分网友“怒刷”差评,现已停业关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网民数量激增,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由于网络信息的放大效应,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不同,加之网民的盲从心理,在从众心理的作用及团体压力的暗示下,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网民在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审判”时,不完全是就事论事,很多情况下还会通过网络将当事人的身份、职业以及当事人的过往等个人信息都挖掘出来,不管信息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当事人的过往及当下进行道德制裁。
诚然,姜女士的言行确实不当,网友也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部分网友打着正义的旗号在网络上进行所谓的道德批判,不仅对当事人,还对其周围人的精神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影响。此事件中,有几家店铺名类似的美甲店,也遭到网友的误伤,部分店铺因为网友的差评导致店铺关门。
从伦理视域下来看,网友为陆先生的伸张正义是一种道德性质的讨伐,虽然这样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极易造成网络暴力。必须将其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伸张正义,弘扬社会公德的正效应。对此,首先,政府应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正确引导网民参与网络上社会问题讨论和意见的发表;其次,网民应加强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总而言之,网络的治理工作要做到维护公民正当的言论自由与保障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平衡,净化互联网环境,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文/左亚莉 (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左亚莉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