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互相屏蔽、割据一方的乱象,正在面临监管重拳治理。
9月13日,工信部表态保障合法的网址链接正常访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正当理由来限制网址链接的识别、解析和正常访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也损害了用户的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工信部正在按照专项行动的方案安排,指导相关互联网企业来开展自查整改。
一石激起千层浪。解除屏蔽利弊何在,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欢呼支持的,有谨慎乐观的,也有少量声音表达质疑和反对。其间喧嚣,仿佛20年前电信行业被强制互通时“昨日重现”,当时甚至有企业舞刀弄锯阻碍互通。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不同运营商之间打电话、发短信和使用流量已经习以为常。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微信好友间也能正常分享淘宝商品,火星文口令将被彻底投入历史的垃圾桶。
以史为鉴:垄断者天然阻碍互通,维护市场地位是核心动机
年青一代人们很难想象,曾经不同运营商之间的通信有多难。
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四川省遂宁市、广东省广州市、河北省唐山市等全国多地曝出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互相破坏的恶性事件,有的企业舞刀弄锯,砍断电缆。
比砍电缆更隐蔽的是,有企业在交换机上修改数据,在网间设置壁垒,使正常通信无法保证。据联通总公司披露,当时联通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193、IP等业务,均受到来自电信公司(含新网通)不同程度的限制;全国有18个省的33个地市联通GSM与中国移动间网路严重拥塞,不少地区接通率长时间小于30%,有的地方甚至低于10%。
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垄断企业与新兴企业有同样业务的情况下,垄断企业给新兴企业提供畅通的互联互通,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可以从自己的手中争夺用户。而对手的服务却是依托于自己的网络来实现的,这就像是自己给自己“挖坟墓”。
各地电信公司就抱怨,联通滥用了国家给予他们的价格优惠政策,一些IP卡打三折出售。当时网通、电信用户多、基数大,打不起价格战。
垄断企业往往宁愿让电缆闲置,也不提供互联互通。如果不是国家强力监管和治理,恐怕如今双卡双待都不够用,人手一张移动、电信、联通卡,要三卡三待了。
在电信行业互通之路上,监管部门建立会议和通报制度、完善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与多方合作建立以成本为基础的互联互通结算体系等措施,电信企业间恶性竞争等难题迎刃而解。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政府的协调和新闻媒体与消费者的监督,人们享受到更便捷优惠的电信服务。
互联网互通:消费者权益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
电信行业互通后,互联网行业互通的呼声与日俱增。归根结底,巨头们互相屏蔽,人们觉得不方便。
比如一位球迷,在淘宝上看到自己喜爱的球队周边商品,想分享给微信好友里的其他球迷。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一个沟通需求,却因微信和淘宝之间互相屏蔽,好友只能用火星文口令打开淘宝,或者复制粘贴链接等复杂操作才能找到商品。
与之相反的是,腾讯系电商平台,包括拼多多、京东、唯品会、蘑菇街等,不仅可以顺畅的在微信上分享信息,还在微信支付界面留有入口。
在反对解除屏蔽的声音中,担忧未来微信营销消息泛滥是一大主要原因。而讽刺的是,人们对“砍一刀”感受最多的,恰恰是已经深深扎根于微信的拼多多,腾讯是其第二大股东。
在非互联互通状态下,看似是平台之间在角力,但首当其冲受到利益损害的,却是消费者和平台商户。8月10日,中国消费者报一篇调查报道显示,对于“平台封禁带来的问题是否会对您(您的客户)的选择产生影响”这一问题,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会产生影响,其中受访消费者的选择率为90.18%,受访商户的选择率为91.35%。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通讯基础设施,微信扶植腾讯系企业、屏蔽竞争对手符合商业逻辑,但不符合消费者利益。消费者需要顺畅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微信代表的也不是腾讯公司的一款产品,而是这个时代人们最基本的沟通方式。
从电信行业互通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阻力重重,但是随着监管治理和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人们享受到了功能丰富、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电信服务,互联网行业互通也将促进数字经济生态更加繁荣,这也是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
文/高亚洲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