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逐流量,不能削弱对自然资源的敬畏

来源:红网 作者:方淼雯 编辑:陈乘 2021-10-06 17:42:5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月球表面”黑独山,“水墨江山”现实景。这是今年暑假在网络爆火的青海旅游打卡地黑独山的介绍语。

黑独山,位于青海大西北环线上,距离热门景点冷湖大约15公里,属于未被挖掘开发的戈壁。正因如此,它的神秘和自然之美让它成为西北游新晋热门点。它如遗世独立般的一方净土,是大自然剥蚀、堆积后的鬼斧神工;同时,它更是如自然婴孩肌肤般脆弱,生存环境的恶劣注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遭遇破坏后需要的是上百年的自我更替与修复。

现代社会,人们穿梭于钢筋高楼之间,三点一线的生活让禁锢着的人们更向往神秘又安静的风景。青海大西北环线成为一众游行者的圣地。人们驾驶着越野车驰骋于西北浩瀚无垠之上,叫嚣着自由与冒险,在黑独山表面留下一道道车辙。车尾卷起的尘土模糊着戈壁边“车辆禁入”的标识,有人称白如赤练的印子为独特的风景线,却更像道道难以磨灭的无血之疤。小到长城砖瓦上白色字印,大到游客几次三番成功闯入丹霞地貌,是公众对于自然遗产淡薄的保护意识,是管理者在资源保护上的疏漏,更是自媒体下旅游传播媒介与旅游产品的夸大对公众的误导。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崇山沃野,大江大河。我们站立着,自当秉持敬畏之心。一些人认为,自然风貌、文化遗址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不二法宝。人们需要去探索、去深入,才能欣赏其美,重温其史,将它们的价值发挥极致。但游人络绎不绝,车辆肆意横行,他们在自然身躯上极尽高歌,留下的是百年不灭之烙印与不可承受之毁灭。

旅游部门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则是必要前提。并非一切资源都能开发,也并非敞开大门便任人穿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坚决不让敦煌莫高窟上市,进行充分市场开发。在她的努力下,莫高窟每天接待三千游客,在保证基本收入维持下,尽量保护敦煌这颗大漠明珠,并且修建数字游客中心以在洞窟开放的同时分流游客。这便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同并进的典例,也是人类于瑰宝面前的敬畏与尊敬。

除此以外,自媒体对旅游产品的夸大,对流量与热门的追逐,使游客逐渐削弱对自然资源与文化遗址的敬畏。“我破坏了6000年的原始地貌”等等一系列博人眼球的标题,洗脑着不明所以的看客。他们淡薄的保护意识成为不文明行为的导火索。

《国宝会说话》中有这样一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亦当尽己一技之长,使中华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不仅国宝如此,自然地貌、文化遗址,它们都是自然亿万年演变发展的无形画卷,我们登临胜迹,亦当使人类之声共其长存。

文/方淼雯(湖南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方淼雯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06/102670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