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救命文档何以成为消解信息孤岛的良方?

来源:红网 作者:吴灿 编辑:刘昱 2021-10-11 16:49: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七月以来,我们经历河南暴雨、山西暴雨两次极大灾情。在这两次灾情背后,是无数身陷苦难、无处呼救的普通群众。面对灾情导致的救援电话繁忙、手机信号和电量堪忧的情况,他们中大部分群体的本能反应是通过网络求助。但社交媒体上以个人名义分享、转发的互助信息相互独立、相互区隔,难免出现信息更新滞后和重复的情况,也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突发重大社会事件时,如何消解信息孤岛?

7月20日,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共享文档交出了漂亮的答卷。简单的文档共享,实现一个入口、万人编辑、操作简单、实时更新、云端同步、自发维护审核的全过程,信息协同效率显著提高。有了前车之鉴,因为山西暴雨而身处危难的同胞们,也再创了一份《山西洪灾:救命文档》,以同样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信息整合,从而达到信息协同和资源配置的更佳效果。

救命文档究竟为什么能成为消解信息孤岛的良方?

第一,救命文档操作简单,可复制性高。文档协同平台支持多人协作,允许多人查看和编辑,文档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编辑。同时,救命文档没有过多设备限制和操作权限,具有无可比拟的高复制性。

第二,救命文档进行了“中心再造”。它先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能成为一个中心;而文档围绕“救援”主题,零零散散的信息经过汇集和整合后,救援再成文档的重中之重,就实现了“中心再造”;这也让求助信息和救援资源之间也产生更简明、垂直的链接,带来更合理的救助配置。

第三,救命文档能打破短时记忆并构建“集体回忆”。短时记忆是信息社会的不可忽略的弊端,我们在面对冗杂的信息时,自有一套信息抓取网络。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抓取感兴趣的关键词,对其产生一定的短时记忆,时间消逝就会遗忘细枝末节。而救命文档就是将信息整理后赋予信息一个“集中回忆”的平台。因为“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所以在官方记录和社交媒体流传的民间叙事的共同加持下,就可能会构建出更多层次、更多方位的集体回忆。

第四,最重要的还是进行“信息整合”。把信息集中起来得以细致呈现,不仅避免了信息冗杂重复带来的资源浪费,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最及时的救援;而且关于救助资源配置的疑问也能及时反馈回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从河南暴雨到山西暴雨可见,消解信息孤岛是面对突发重大社会事件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救命文档则是消解信息孤岛的一剂良方。打破信息壁垒的“救命文档”的作用除了以上四点,也在为科技和网络的“技术向善”之路夯实更牢固的基础。

文/吴灿 (四川外国语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吴灿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11/102799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