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广西南宁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禁止中小学收集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对此,南宁市委办公室回复,该栏并非必填项,家长可自愿填报。在此前报道中,北京市教委回应称,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网友提出疑问,“学籍管理”为什么需要这些信息?更有网友建议“家长职务栏干脆取消”。这一现象在我国中小学并不罕见,学生或多或少都填过类似的信息采集表,其中包括家长的工作单位、职务等相关信息。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这并不是单纯的信息采集问题,更不是“学籍管理”这么简单。在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背后,是关乎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会觉得这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普通家长,他们难免会担心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担心教师偏向其他有背景的学生。对待学生,教师理应做到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但是当教师得知某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后,是否还能不偏不倚、大公无私呢?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这一行为不仅有失教育公平,造成部分家长的反感与担忧,而且极有可能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小学、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自尊心较强的阶段,虽然我们始终都在传达“职业平等”“职业无贵贱之分”的观念,但是对于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这些孩子难免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自尊,生怕这一“秘密”被发现,可是如今却要将这个“秘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他们只能填好表格,折起来直接交到班长手中,不想被任何多余的人看见。
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真的有必要吗?“自愿填报”并不能规避以上问题,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依然会如实填写,不填的学生同样可能遭受不公平待遇。如果“学籍管理”真的需要这些信息,是否可以采取更加隐秘的方式收集信息?比如家校点对点采集信息,由家长网络填写后提交,直接反馈到学校信息管理处,中间不经由任何人传递。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审慎管理,除必要人员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打听相关信息。在家庭背景方面,最大程度上保障所有学生一律平等。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但是这种个体差异性绝不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
文/唐佳欣(长安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唐佳欣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