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一段“泉州一导游威胁游客让其14天回不去”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的“导游”语气嚣张,言语之间是对游客满满的威胁。此视频在网上流传后,激起网民的热烈讨论,且大部分矛头直指视频中的“导游”,称其素质低下,甚至上升到对于整个泉州、导游行业的指责。
短短几秒的视频,又挑拨了社会对于导游和游客之间冲突话题的敏感神经。视频中呈现的“导游”形象确实令人不满,但是在共情、发表言论之前,不妨冷静思考,视频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有多少是真实的?
10月29号,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及相关部门发布了核查公告:视频中的“导游”是厦门某旅行社安排的网约车司机,而起争执是因为游客行程码核验出现问题,司机要求游客到就近医院进行核酸检测。视频中司机在澄清视频中也承认,自己确有情绪激动语言冲突的行为,但整体上是为了防疫大局考量。
确实,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所有人都拥有了“传声筒”,迎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但发布的权利不能成为攻击他人的镰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内容的生产和发布负责。作为视频的发布者,断章取义展现事件的片面样貌,利用撕裂的剧情和矛盾的激起抓住受众眼球,对他人进行污名化的攻击和指责,居心何在?长此以往,破坏的是网络信息生态,受众们也将困在在“真假莫辨”中不知所措。往大了说,很多价值分裂、认知鸿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不禁想到,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上海环卫工连添7碗米饭惹怒老板”的视频也被辟谣,饭店只是不希望打包,不是不能添饭。而且总共只有3碗米饭,没有7碗。后真相时代,真相究竟该如何打捞?
一次次反转之下,应是我们对于视频时代的审慎反思。视频某种程度上比文字和图片更具有表现力,其即时记录的特质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表征真实。但因为短视频生产的门槛低、流量时代下博眼球行为的增多,断章取义、博噱头逐流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通过对视频进行剪辑加工,再配以片面的文字、精心选择的BGM,视频呈现的不再是单纯的对于场景的还原,而包含了内容生产者本身观点意见在内。识别信息真伪、辨别信源的技能应成为每一个负责的网民的基本技能。
文/贾玉璇 (复旦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贾玉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