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作为国家重要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将成为太空科普教育基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和航天事业的热爱。(12月2日 人民网)
科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人人都承认它是“第一生产力”,却总觉得它太晦涩,只能“敬而远之”,最多为了考试才会逼着自己去触碰这朵“高岭之花”。如今,将课堂搬上太空,把曾经神秘莫测的宇宙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介绍给孩子们,科学似乎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
总把科学置于“神坛”之上,终究是高处不胜寒。过去的科学教育重视理论大于实践,着眼于把前人几百年来潜心钻研出来的最核心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因此,在孩子们眼中,科学就是一本“天书”,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如此教法,只会增加孩子们对科学的畏惧甚至抵触,又怎能让他们感知到科学真正的奥妙呢?长此以往,科学的大门将永远紧闭,人们只能从围墙外窥见它的壮观,却不能亲身体验其美妙。
科学接了地气,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科学从来不是什么难以捉摸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解释着各种生活现象。不久前走红的快手主播“不刷题的吴姥姥”,就是一位将科学拉下“神坛”的人;即将开播的“天宫课堂”也是如此,利用简单的道具、生动的小实验、通俗的语言,寓教于乐,将课本中艰涩难懂的科学名词与熟悉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离开了枯燥的书本,科学变得鲜活、有趣。原来失重状态下的陀螺会保持旋转,原来液体表面存在一种张力,当科学走向生活、走向实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走下“神坛”的科学更能走进人心。牛顿定律不能只是几组公式,万有引力不能只是书上的名词,科学不该高高在上,接地气的科学才能激起青少年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它。
文/高佳涵(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高佳涵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