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摆脱奥运场馆“赛后荒”,中国向世界贡献成功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仇广帅 编辑:张瑜 2021-12-04 19:34:1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3日,国新办举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最新筹办进展及延庆、张家口赛区筹备情况新闻发布会,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完善的场馆设施,可以在赛后继续为残疾人服务,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样板。(12月3日 封面新闻)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凭借其自身优势在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为了迎接奥运盛会,国家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改造环境、发展基建。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等多个专门为冬奥会赛事建造的先进场馆,成了冬奥会带动下的新基建代表。

但我们还要看到,为了迎接冬奥会而兴建或改造的大量比赛场馆,其实已经超过了当地体育市场的规模,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已经成为了每一届奥运会举办国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处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比如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主会场外已经成了一片墓地。再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费7.13亿英镑建成的奥运场馆,如今大部分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奥运村已经变得荒凉空荡,宛若鬼城。

为何会出现奥运场馆“赛后荒”?这是一个由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赛后功能规划、场馆规格大小、场馆位置及规划、辐射人口、运营团队专业化程度、政府产业政策扶持、场馆资金来源等等,都影响着场馆兴衰。

但奥运场馆“赛后荒”真的是唯一归宿吗?当然不是。就中国而言,我们已经有自己成功的中国经验。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年头,曾经的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现在依然在发挥着体育场的作用,仍会承办各种体育项目,有时还会举办演唱会以及公益活动。鸟巢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体育地标。水立方作为当年游泳跳水的场地,现在依然可以游泳,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水上活动。除此之外,水立方还成为了高端赛事、庆典晚会、品牌发布的首选地,也是各类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展示的最佳场所……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时,政府就极为远见地考虑到了奥运场馆利用问题,并成功开展了一些效果显著的中国实践。当时部分奥运场馆直接建设在社区和大学校园里,这些场馆在赛后普遍地得到了有效使用。当时部分新建场馆实行了“业主制”,每个业主在当时招标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三十年使用场馆的计划,场馆利用率得到有效保证……

当然,国外也有与此相关的成功经验。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是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典范。而关于这一“伦敦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八个字——“以拆代废,绿色持续”。这具体体现为当时建造了大量的临时场馆和在一些场馆中修建了大量的临时座位,这些座位既满足了奥运会的需要,也便于比赛结束后进行拆除。伦敦市政府在奥运会后拆除了东伦敦的200多座建筑,有95%的拆除物被回收和利用,超过了90%循环利用率的标准。这些都是摆脱奥运场馆“赛后荒”魔咒的成功经验。

2022北京冬奥会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也独创了自己的专属秘诀——将充分利用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遗产”,比如作为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场馆的鸟巢,将依旧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场馆;还有“水立方”,将在冬奥会期间举行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五棵松体育中心将举行冰球项目的比赛,首体将举行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冬夏奥运会场馆的循环利用是北京独一份的“奥运特权”。

最后忽然想到13年前,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也是奥运筹办工作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北京奥组委希望在此环节上给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积累经验,做到最好。”如今寒来暑往十几载,时间不会说话,但已经把答案摆在了眼前。

文/仇广帅(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仇广帅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2/04/104886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