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水科(西京学院副教授)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新闻里,手机短视频里,大街上,突然多了“年”的元素,那些车站返乡旅客匆匆的脚步,那些被挂起的彩灯和红灯笼,那些重新被提起的各种年俗印记……其中有一个话题最近几年总被提起:我们的“年味儿”为什么越来越淡?它去哪儿了?应该说,这是一个临近年关最容易触动民众情绪的话题。
其实,年俗一直都在变化,“年味儿”也一直在不断变化的年俗里。年俗的形式在变,但其内在的意涵仍在。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临,我们放下过去,短暂休憩,家人团聚,许愿祈福,奔向新的征程,这就是新年的意义,不必苛责形式。在我看来,“年味儿”就藏在我们逝去的童年记忆里,在我们与家人团聚的年夜饭里,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守岁仪式里。
“年味儿”就藏在过去的岁月里。感慨“年味儿”去哪了,其实是感慨岁月无情。大多数人的“年味儿”,似乎只留在过去的记忆里。很多人说,现在吃穿不愁,什么都有,为什么感觉没什么年味儿。其实,如果仔细审思,我们在谈论“年味儿”变淡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小时候留在记忆深处的年的美好记忆,那是有新衣服穿,有美食吃,有压岁钱拿,有爷爷奶奶呵护,有兄弟姐妹相伴,有春晚看的日子。可是我们忘记了,父母为了准备过年,从腊八开始就忙起来。在我农村老家,父母要压粉条、磨豆腐、扫房、杀猪、炸油饼、写春联,而我只需要贴春联。小时候听大家讲,“小孩过年,大人过难”,父母为了我们的“年味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各种压力,而我们小孩儿只管开心就行了。所以,真正的“年味儿”就留在了过去的岁月里。现在,我们长大了,需要为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操劳年味的时候,发现过年很有压力,也没有小时候那么期待了,是再也正常不过的心情了。但是,想想孩子将来的年味记忆,我们依然会挂灯笼,带孩子去逛庙会。
“年味儿”就藏在与父母家人的团聚中。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感觉年味儿淡了,甚至过年成了过“心劫”?因为在城市打拼的他们,回乡路面临疫情、春运甚至千里迢迢等挑战,更重要的是,还要面对父母催婚催育催二胎,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关于车子房子票子的逼问,年轻人被搞得灰头土脸,何来“年味儿”?其实,真正的“年味儿”是什么,就是与父母待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吃一顿年夜饭,不在乎是否丰盛,有多高档,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简单温馨。在农村,还会把过世的亲人遗像请出来,父亲会给我说,这是你爷爷那是你太奶奶,并唠起几件陈年旧事。这也是新年最大的意义吧。在现代社会,年节就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空,在其中,我们有了停下疲惫脚步的正当理由,与父母聊聊家常,与亲朋好友走动走动,感受家的温暖与年节里的人情味儿。这时候,一年的疲惫与辛酸就会慢慢得到纾解抚慰,也许我们会换种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大家期待的就是这种真情实感的年味儿,至于放不放鞭炮等等,不过是民俗海洋里浮沉的小浪花。所以,一些新的团聚方式,如老人进城与儿女过节,与家人一起旅游,就地过年网络在线团聚等等,都是回归真正的“年味儿”的新民俗,一些过时的观念和年俗,就让它变淡吧。
“年味儿”就藏在辞旧迎新的仪式里。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表达着对美好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追求与向往,这种文化主要通过一系列民俗仪式传承,比如送灶神、守岁、拜年、祭祖等。但现在这些繁复的仪式正在简化和变迁,于是有人惊呼“年味儿”变淡了。其实,春节期间的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仪式在简化,但辞旧迎新,驱邪降福的文化心理还在。真正的“年味儿”就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比如年夜饭聚餐后家人的散去,或者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倒计时里,或者三十晚上“守着夜”不肯入睡,或者为祖先续上一支香,在某一时刻,我们总会真正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心,对过去一年的生活有个梳理,对未来有个调整与规划,这个神圣的时刻,一定会出现在新年的某个节点,这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守岁”,守的是什么?不肯入睡,在留恋什么,在感慨什么?在我看来,这就是年味儿。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在这一刻发个朋友圈,立个flag,或者默默许个愿,这就是年的意义:我们放下了过去,并期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所以,其实“年味儿”一直都在,不过它不只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不只在繁复的年俗里,不只在舞狮子演社火赏灯会的热闹中,它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印在我们的岁月记忆里,留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
来源: 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