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德志 (广西大学)
近年来,推陈出新的课程名称时常走进大众视野,爬树、三国杀、恋爱心理、电竞、品酒等应有尽有。瞄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这些课程听者众多,有的课程学生扒墙翻窗来听,有的课程学生席地而坐,挤满整间教室。新奇“网红课”吸粉无数的背后,是来自各界的不同评价。(2月25日 半月谈)
电子竞技行业勃兴并向体育事业迈进、“轻”恋爱成为一种普遍的亚健康现象……近年来,新潮“网红课”屡现校园,这既是近年来各大高校对当下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重视,也是各高校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发展所作的课程设置上的积极回应。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新奇”课程顶着吸引眼球的名头,教的却是套路化、敷衍式的内容。
“听起来新奇,实际上却只是一门‘水课’。”根据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在开设“新奇课程”时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当下不少高校跟风开设恋爱、社交等课程,但却欠缺相应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完善科学的教学计划,让教学的形式大于教学的内容和意义。开设这些新奇课程,若只局限于猎奇层面,而不深究其实践性和实用性,也难免被学子吐槽为“水课”,落得“昙花一现”的结局。
设置“新奇”课程,不仅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更应当具备传授学生新知、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本领。通过“潮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进而打破社会中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玩物丧志”等陈旧观念的禁锢,推动更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
比如,武汉大学的爱情心理课,通过对心理学中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依恋理论乃至是“PUA”等的讲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浙江海洋学院的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锻炼了学生的野外生存技能;北京大学的电子游戏与文化课程,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电子游戏,让学生用更开放更广阔的眼光看待电子游戏产业……这些选修课程的设置或提升了学生的身体机能,或让学生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和格局,或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从长远来看,这些丰富多彩的“新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高校开设新潮课程,不妨多走走心,少些噱头,把持好科学性和娱乐性的平衡。多做些调研、试点工作,与实际的设备条件与师资资源力量相匹配,让经过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逐步推进、普及。如此,才能让好的初衷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让这些新奇课成为学生喜欢选、选的学生能有所裨益的品牌课程。
指导老师:李仕生
来源:红网
作者:贝德志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