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仿品比正品还贵,消费者“虚荣税”何时休?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怡琳 编辑:吴海刚 2025-05-24 22:01:4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刘怡琳(西南科技大学)

Labubu(泡泡玛特人气IP)已成年轻人新宠,堪比茅台与黄金,海外代购和二手市场火爆。最近三个月,海关总署公布多起查获泡泡玛特玩偶的消息,涉及Labubu、Molly等IP。甚至有旅客入境时未经申报携带的泡泡玛特产品多达300余个。某款Molly泰国报关价为1500元,国内二手价却炒至2300元,其仿冒产业已形成体系。而Labubu3.0系列高仿批发价300-700元,部分甚至超官方价594元。(5月22日 蓝鲸新闻)

当一只官方售价594元的Labubu3.0玩偶,其高仿批发价竟能飙升至700元以上,甚至部分“精仿版”比正品还贵时,潮玩市场的荒诞逻辑已昭然若揭,消费者不仅为IP买单,更在支付一场由稀缺性、社交炫耀和仿冒产业链共同编织的“虚荣税”。

通常,仿冒品以低价冲击市场,但泡泡玛特的高仿潮玩却反其道而行。东莞、广州的“精仿”Labubu3.0批发价可达700元/款,甚至高于官方售价。这一现象折射出潮玩市场的畸形供需,消费者买的不是玩具,而是社交资本。在二手市场,Labubu隐藏款被炒至2000元以上,黄牛、代购、仿冒商共同推高“稀缺性幻觉”,而高仿品则趁机以“接近正品”的标签收割那些既想炫耀又不想支付天价的消费者。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部分Labubu的一、二代高仿能通过StockX的正品检测,而三代仿品因技术的迭代尚未“过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流通。防伪技术的滞后性暴露了潮玩行业的软肋,品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投入,远不及仿冒工厂的“逆向研发”速度。当仿品能以假乱真,甚至自带“防伪认证”时,消费者的信任体系彻底崩塌,最终只能依赖“黄牛信誉”或社群口碑。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依赖“限量发售+隐藏款刺激”,但这把双刃剑正在反噬自身。官方控量导致二手市场暴利,而暴利又催生仿冒产业。然而,部分黄牛已转型卖仿品,因为“真货难抢,假货利润更高”。品牌方若继续纵容饥饿营销,最终只会让仿冒商成为最大赢家。

当一只塑料玩偶的仿品价格超过正品,当防伪技术跑不过造假流水线,当消费者为“社交认同”支付荒谬溢价时,潮玩行业已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市场,而是一场集体参与的泡沫游戏。或许,真正的“隐藏款”并非某个玩偶,而是消费者对虚荣的无限妥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怡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8/149866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