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儿 (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江西上饶,一名八年级学生的家长周某在班级微信群内辱骂班主任吴某,吴某认为名誉权受到侵犯,向法院起诉,要求周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抚慰金1元。经法院调解,周某当庭道歉,吴某接受周某的道歉;双方达成谅解,吴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法院提醒,关心子女教育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言行。(2月25日 《环球时报》)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迁和社会期望的增高,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权力关系正在逐渐转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话语权的提高,既能保护相对弱势的学生群体免受部分不公对待,也有助于促进家校一体,推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避免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小镇做题家”。同时,由于现实中教师资源的缺乏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可行性,以往被忽视的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影响也日趋提升。这样的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进步,但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家校冲突事件表明,要想真正解决家校矛盾,实现家校互动融合,依旧道阻且长。
家长对教育的愈加重视,本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助推剂,却逐渐变作老师教育过程中的绊脚石,这是为何?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安全主义”概念泛化严重。部分家长希望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子女全方位的保护,以近乎武断的方式隔绝可能的物质和精神伤害,在事实上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应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而与之相伴的必然是失败和挫折。
此次事件中,涉事家长的孩子因不适应目前的学习环境教与学方式,要求父母帮忙转班,该家长正是因为数次同班主任沟通转班问题无果,所以发表了过激的言论。由于对相关过程、环境、人物都不了解,事件之外的人其实很难评判其中对错。但是,跳脱对错之争,从孩子教育的角度出发,该家长因孩子难以适应新环境而直接选择转班的做法,虽为可选项,但绝非最优解。家长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教育孩子打消转班的想法,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选择以转班来解决问题,尽管能解眼下的燃眉之急,却在无意间向孩子灌输了“逃避有效”的理念。以绕道而行代替迎难而上,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此外,轻言转班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无益,也会对日常的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有人认为,拒绝转班,是剥夺了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的权利。但是,学校重新分班后,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往往不在少数,要让所有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班级和老师,一方面是阻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学习资源的浪费;而对于适应力较强的学生和教学方式独特的老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诚然,目前的学校教育仍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推卸管理责任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但学校不仅是提供专业化培养的知识殿堂,同样是推动社会化成长的实践基地。
家长既需要监督校方和老师,也应和孩子一起接受校园生活可能带来的伤害和风险。过度保护往往导致过度脆弱。试想,一个在校园时代身体和思想始终处于真空无菌环境的孩子,在成为成年人后,难道不会因为极端脆弱的免疫力和适应性而对社会生活更加“过敏”吗?
对家庭而言,教育意味着前程;对民族和国家而言,教育预示着方向和希望。教育的意义,不是培养娇惯的心灵,而是炼就“柔软”的钢铁,立德且立人。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站在孩子身边和他(她)并肩前行,而非挡在孩子身前为他(她)遮风挡雨。总之,缓解“家校矛盾”,不妨多一些良性互动。
来源:红网
作者:李可儿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