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农机手开“暖心食堂”,基层治理就得这么“接地气”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驰 编辑:刘经纶 2025-05-25 16:19:0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张一驰(云南财经大学)

小满时节,位于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关屯乡到处是滚滚麦浪,来自全国各地的跨区作业农机手也如约而至,在烈日下忙碌起来。为解决“麦客”们的吃住问题,关屯乡政府连续5年开放政府大院,为他们包吃包住,还免费提供洗澡间、洗衣机。农机手们感慨“来这儿像走亲戚”,网友点赞“这才是基层该有的样子”。这件看似“搭伙吃饭、腾屋借宿”的小事,却藏着基层治理的大逻辑。(5月24日 九派新闻)

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有多难?他们争分夺秒抢收进度,常常披星戴月奔波在田间地头,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都成了奢望,以驾驶室为床铺、以方便面为正餐更是常态。关屯乡从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直接把食堂饭菜管够、办公室收拾成宿舍、停车场腾给收割机。这些暖心举措,戳中的正是农机手最朴素的需求——让他们无需为基本生活担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抢收工作中。政府大院的“烟火气”,无疑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的诠释。

过去一些地方抓夏收,习惯盯着报表“催进度”,却鲜少琢磨“农机手累不累、有没有难处”。关屯乡的做法颇具巧思,在于把“粮食安全”的大目标,拆解成“让农机手吃好睡好”的小行动。当干部能蹲下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农机手的作业效率,不取决于机械马力,而取决于他们的状态;基层治理的效能,不体现在口号多响亮,而体现在能否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这种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恰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有人算过一笔账:关屯乡每年投入的食宿成本有限,却换来抢收效率提升60%,还吸引更多农机手“慕名而来”。这背后是笔“情感经济学”——当农机手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就会主动延长作业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更珍贵的是,政府主动“搭把手”的姿态,让群众看到干部并非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可以并肩奋斗的伙伴。这种信任的逐步积累,对于凝聚民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屯乡的做法虽好,却也面临拷问:公共资源长期向社会开放,如何在保障服务的同时,不影响政府部门正常办公?相关的财政投入能否实现可持续?这提醒我们,基层治理既要“有温度”,更要“有制度”。比如建立志愿服务轮换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探索跨区域协作模式等,让“暖心服务”变成“制度标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此类惠民举措成为“一阵风”,让民生关怀真正落地见效。

夏收抢的是粮食,更是民心。关屯乡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概念,只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家事儿”,把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走成“最亲一公里”,就能用“小服务”撬动“大治理”。当政府大院的灯光为劳动者亮着,食堂的窗口为奋斗者开着,这样的基层治理,何愁没有凝聚力?何愁换不来乡村全面振兴的累累硕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一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69/149874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