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为有效应对当前计算机化考试作弊犯罪,形成打防管控合力,近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会同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司法部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局、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等8家单位召开了防范打击“机考作弊”犯罪座谈会,通报工作情况,就机考作弊犯罪形势、面临的困难及防范打击措施开展研讨。(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这次会议研究了加强机考网络环境整治、考场巡查、考试作弊情报线索共享、作弊考生惩治等事项。可以看出治理“机考作弊”的措施,依然停留在“考场之内”,比如加大考场巡查力度,比如加大科技预防措施,比如惩罚舞弊作弊行为。这些措施当然都是有效的措施。
但是,也需要知道,治理“机考作弊”更重要的是不能只盯着考场,还需要将治理的视线转移到考场之外。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作弊组织者和市场环境仍然存在,其主要的原因是市场诉求。为了回应“市场诉求”,一些不法人员看到违法的利益,于是为考试作弊犯罪提供高科技手段、作弊器材,以至于最终形成黑产业链条。目前,妄想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群体仍然存在,防范打击机考作弊、高科技作弊的任务艰巨。
要想形成打击威力,公安机关和考务部门应加大协调、协作力度,多措并举,形成打防管控合力。这就需要重点打击“高科技犯罪”。无论是“机考作弊”还是其他考试的作弊行为,都在高科技时代找到了“帮凶”,那就是各种用于作弊的科技器材。科技原本是个好东西,而被不怀好意者利用,就沦为“作弊的帮凶”。
就拿社会上出现的“窃听神器”“变声神器”“追踪神器”“造假神器”来说,都属于高科技犯罪器材。显然,要减少此类犯罪,除了打击借助高科技犯罪的人之外,也要纠正“被玩坏的高科技”,让作弊的人失去作弊的空间和方式。
一个方面,需要顺着“作弊行为”的藤蔓寻找背后的“作弊神器”,看看“作弊神器”是哪些企业生产的,是哪些商家销售的,从网络店家、实体店家的源头消灭“作弊神器”;另一个方面,要顺着“作弊神器”揪出背后的研发者,严惩那些利用高科技,为了利益助纣为虐、危害社会的犯罪帮凶,让研发者不借助科研能力作恶,走上“科技为民”的正道。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