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I编书”不过是高端的“复制粘贴”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2022-07-20 17:04:58
时刻新闻
—分享—

□严奇

施普林格·自然携手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种算法,用这种算法自动编写了一本有关锂离子电池最新研究进展的图书。它在内容上与传统图书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有序言、目录和参考书目等,但它百分之百由AI自动生成,工作人员没有改动哪怕一个标点符号。(7月20日 《科技日报》)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区别于软文撰写,编写书籍属于内容创作的集中体现形式。“AI编书”着实能引发一部分人对人工智能加入市场竞争的焦虑。且不说,外文创作与中文创作有着不同的程序编写难度,抛开出版环境与版权争议,目前“AI编书”仍是站在人类肩膀上的“小学生”,缺乏独立原创的内容观点。换而言之,“AI编书”属于高端的“复制粘贴”。

走进信息爆炸时代,社会大众更加注重原创,更加热爱创新。倘若AI提供的内容创作,仍局限于“拿来主义”,恐怕不会产生多少学习价值与经济价值,不会有多少读者愿意付费买单。哪怕能在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咿呀学语的诗篇与散文,也难以进入市场。对此,我们应当冷静和理性地看待。

当然,“AI编书”也自有其优势。面对多如繁星的论文文献,AI技术能通过算法筛选出最前沿的科学观点,并提炼出摘要,帮助科学家编写文献综述。倘若能广泛落地,进入各个科学领域,势必能帮助科学家节约研究前期大量时间和精力,避免与他人重复研究,使之能集中脑力在内容的创新创造上。有AI当助手,学者驰骋于学术领域必能更加得心应手。

面对AI投入应用领域带来的危机感,我们还是得“以不变应万变”,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善于摆脱僵化思维,独立思考。通过建立更深入更多元更奇特的思考模式,成为驾驭AI技术的“主人”,而非盲从于AI算法的“仆人”。提高自我价值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具备目前AI技术无法具备的强大竞争力。

人工智能始终是算法的艺术。作为算法的创造者,人类是算法思维的主宰。若想不被人工智能统御,占领思维方式的制高点十分重要。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7/20/115430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