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陪诊师行业实现职业化之前或许早该被替代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2022-07-23 17:19:23
时刻新闻
—分享—

□严奇

近两年,陪诊师行业在多地发展起来,小到排队挂号、送取病历,大到陪伴就医、代替问诊都是其工作内容。但是,当陪人看病变成一门生意,需要进行哪些规范?谁来确定这个行业的职业标准?有医疗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制定行业制度规范和准入标准。应该针对行业中存在的乱象,加强管理与引导。(7月23日《工人日报》)

随着现代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普通人可利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可惜,由于缺乏家属陪伴,缺乏文化素养,以及缺乏信息化服务应用常识等等一系列问题,部分中国老年人及残疾人无法顺利摄取医疗资源。他们独自来到医院,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陪诊师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贴心服务,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需求渐长。

面对采访,有陪诊师表示:“一个陪诊师每天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单陪诊服务,所以月收入基本在5000元至8000元,单量多的时候才可能达到万元以上。”陪诊师收入貌似不够稳定,可目前来看,从事相关职业,并不需要具备丰富的医疗专业素养,只要能扮演好“陪诊家属”的角色,便能满足大部分需求,可以说成本小,门槛低,工作负担也轻。

一类行业若想从“粗放”走向“精益”,往往得经过一定的专业化改造,定标准定规范的呼声由此涌现。不可否认,倘若有专业医疗人员、服务人员加入陪诊师行业,势必能给消费者带来更细致、更贴心、更安全的就诊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看到,陪诊师服务并非不可替代。委托公共部门,动用公共资源,加速陪诊师职业化进程,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时下,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无人车、无人机、无人化办公设备走进生活。面向未来,信息化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更简易、更舒适、更便利的服务。换而言之,以后老年人走进医院或待在家里,可能只需要“跑一次”“点一下”“看一眼”,便能完成所有的挂号、缴费、诊断、开药、取药等业务流程,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拥有高度智能水平的伴随型机器人帮助实现。

那中老年人需要搀扶、倒水、聊天等服务,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些非脑力轻体力的工作,完全可以融入到医院日常服务当中。通过开通网上或电话预约服务,请医院内部空闲的医疗人员临时接单帮助。如此一来,患者只要支出不多的费用,便能体验“内部便利”。医院和医疗工作者在运营上实现创收,陪诊服务又能在医院内部的监督下安全运行,各方都能受益。第三方机构陪诊师的未来发展空间,恐怕不会很大。

在公共管理学的范畴下,并非所有的公共议程都应当交由公共部门解决。市场环境下,医疗资源能自主进行调配,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若无十分必要,超前思考任何定标准定规范,动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力量,对一个行业走进市场,或退出市场来说,并非好事。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7/23/115534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