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因染发被网暴,还需法律层面的支持和完善

来源:红网 作者:梁德仪 编辑:田德政 2022-07-29 19:45:0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青椒.jpg

□梁德仪(广西大学)

近日,95后女孩郑灵华在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给了还在病床上的爷爷一个惊喜,并将二人的合照与视频发表至社交平台,没想到仅因自己的粉色头发就招致了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谩骂和谣言铺天盖地,这一事件立刻引发网络舆论,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当事人已准备起诉网暴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7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针对网络暴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对网暴行为做了界定;一些社交媒体也曾上线相关的功能用以保护当事人不受网络暴力侵害。这些措施对网络暴力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止作用,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隐蔽、法律在维权的方面不完善,网络暴力行为在社交媒体上依然气焰嚣张,成为了互联网发展下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此,在遭遇网暴之时,被网暴者如何正确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值得我们的思考和重视。这次“因染发被网暴”的事件中,当事人已经在搜集网暴者的谣言和侮辱内容,准备进行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和社交平台监管的不足,个人维权之路的艰难可以想象。从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到多地新冠阳性感染者流调轨迹泄露被网暴,再到“寻亲男孩”刘学州被网暴逼到自杀的悲惨事件,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受害者很难进行合理维权,最终只能默默咽下苦果。

网络违法的成本低,维权存在不小的难度,网络暴力行为依旧猖狂,采取更加严厉且有效的方法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对网暴情节严重的纳入公诉,并完善有关惩治网络暴力行为的司法解释和法律法规;明确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权限和责任。

对情节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纳入公诉,是拓宽遭受网暴者的维权途径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网络暴力行为一般被归为诽谤罪,而在《刑法》的规定中,诽谤罪原则上是一个自诉罪名,只有“告诉才处理”,需要受害者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如果将网络暴力纳入公诉,司法机关就能够主动进行调查纠问,为受害者主持公道,保护公民个人的尊严权利不受侵害。这样一来,有了司法机关的主动介入,个人的维权难度将会降低,在受到网暴之时,不会因维权难而忍气吞声。

网络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也应当与时俱进,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精确和严厉的打击,才能让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进而共同维护网络交流中的良好秩序,同时也能让每一个网络暴力的施暴者都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想尝尝法律重拳的滋味。

来源:红网

作者:梁德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7/29/115761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