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
8月19日4时,江西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枯水期,这是继8月6日最早进入低水期(12米以下)后,鄱阳湖再次刷新纪录。对于江西来说,面对再度提前的枯水期,曾被搁置十余年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似乎迎来了新的时间节点。(8月20日 每日经济新闻)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与长江有密切水利关系。它的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通常每年4-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鄱阳湖作为长江流域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通江湖泊,它对洪水的调节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不仅生态价值巨大,而且对江西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鄱阳湖水位变化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今年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鄱阳湖大幅“缩水”,如何拯救鄱阳湖成为热点话题不足为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再次被关注有着现实迫切基础。
干旱问题不仅在鄱阳湖所在的长江流域严重,纵观世界,今年的干旱问题尤为凸显。干旱在欧洲大陆肆虐,莱茵河来水量减少导致德国某主要炼油厂减产,“两河文明”发源地濒临干涸,水资源危机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人类面前。大自然给我们出了一个必答题:如何看待干旱,我们必须回答正确才能科学应对干旱。丰枯干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大自然运作的结果,我们人类虽然有主观能动性,在局部地区甚至能较大幅度地改变自然,但最终难以战胜大自然。干旱是一种自然存在,不会因为人类不喜欢它就消失,也不会因为人类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彻底抵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想彻底改变大自然只能是幻想,如果非要去改变,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被大自然打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
在鄱阳湖上是否修建水利枢纽工程颇有争议,这是一种好现象。真理越辩越明,经过辩论,双方心平气和地讲事实摆道理,充分听取对方意见,审视自己的不足,就会减少决策的失误,将重大损失消灭在萌芽之中。建设与不建设,最终取决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综合判断。其中利弊的范围很重要,是站在局部立场还是站在全流域、全国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结论。无论如何,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并且要坚定地经过艰苦努力去实现这个神圣的目标。为此,尊重自然成为我们必须遵守的法则。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是否建设,其主要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建设,一路绿灯,不尊重自然就红灯,免谈。
鄱阳湖“缩水”,既为讨论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是否建设提供了契机,也为讨论人是否尊重自然打开了一个“窗口”。我们不要走极端,不能因为鄱阳湖“缩水”,让人对自然的尊重也“缩水”。而应该鄱阳湖“缩水”,但人对自然的尊重不仅不“缩水”,相反应该“涨水”,这展现人的高度智慧和胆识。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