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宵佳(山东大学)
曾在韩剧《请回答1988》中看到这样一幕:为激励自己学习,主人公德善走进“不要睡”自习室,却在一顿收拾之后呼呼睡去。付费自习室的身影,出现在这个有趣的桥段里。其实,付费自习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在日本、韩国等地兴起,而在中国,这一概念出现较晚。2019年被称为中国付费自习室的元年。在我国,付费自习室先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遭遇疫情寒冬后,又逐步呈现回春趋势,而今,“付费自习室下沉至县城”成了新现象。
付费自习室,既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决定了它不光有商业属性,更有公共属性。付费自习室的出现满足了社会上某些潜在需求:从个体角度来说,这个需求更多指的是为考研、考公、考证、求职等做准备的、具象化学习需要;放到宏观视角来看,付费自习室的用户群体并不局限于学生,而是包括白领等各类用户,因此,它反映的是在知识的含金量越来越重的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那么,在全民终身学习的路上,付费自习室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付费自习室下沉至县城,又说明了什么?
付费自习室,常被戏称为“花钱买自觉”,但不可否认,它扮演了一种督促学习的角色。有人不屑一顾:“在家里学不行吗?非得浪费这个钱。”实则不然。付费自习室确实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无人干扰,注意力更集中;和自习室里互不相识的学友默默陪伴,不至于太孤单;从美团等平台预约时间和座位,无需早上六点赶着起来排图书馆的大长队,方便快捷又省心;不少付费自习室区分静音区、键鼠区、背诵区,单人位、双人位,周卡、月卡、季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除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外,付费自习室往往提供共享学习用品、免费饮品、空调、无线网络等增值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在付费自习室驻足的理由。
对于小县城的一部分人来说,付费自习室则几乎扮演了“救命稻草”的角色。如果你住在大城市,那你的家庭学习环境往往更为舒适,且付费自习室可能只是图书馆、书店、咖啡厅等众多学习空间选择里的一种。而在小县城,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你可能没有单独的书桌,不得已在吵闹的客厅里学习。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外出寻找公共学习空间几乎成了刚需。但矛盾之处就在于,不少小县城甚至没有公共图书馆,即便有,也存在座位少、难预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付费自习室逐步下沉的现象。
尽管付费自习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全民终身学习的路上,它不应该扮演主要角色。付费自习室下沉至县城,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公共设施及公共资源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补足这块空间,需要政府的力量。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付费自习室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平均每43.8万人共用一座图书馆,公共自习空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事实上,中国付费自习室得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资源供给不足。虽说下沉的付费自习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空白,但它毕竟不是根治基层公共资源稀缺的灵丹妙药。一方面,目前我国付费自习室基本属于“二房东”形式,行业经营及发展模式仍不够成熟,且存在付费自习室开在居民楼里等不规范现象;另一方面,自习室需付费,但有人付得起,有人付不起,当付费成为静心学习的第一道门槛,这还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初衷吗?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彰显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失为一种新风尚。的确,付费自习室站在知识型社会的风口上,它诞生于公共学习空间略显紧张的环境,又反过来弥补了这种空白。但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路上,主要角色应由政府而不是付费自习室扮演。打造免费的公共学习空间,提供免费的公共学习资源,才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刚需。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宋宵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