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校毕业生下沉,人才内卷带来了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雅瑄 编辑:钟星月 2022-10-26 17:31:39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王雅瑄(山西大学)

最近,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这11人中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是硕士毕业,甚至还有1人曾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10月25日 《中国新闻周刊》)

如今,清北等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的现象已不足为奇,除了此前备受关注的“清北学生到深圳做中小学老师”之外,2021年,鄂尔多斯一中也以60万年薪聘请清北毕业生。当中小学成为名校毕业生眼里的“香饽饽”时,也会出现人才分流。不同于此前名校毕业生大多在一线城市的“牛校”扎堆任教,现在,他们正逐渐向二、三线城市的中学扩散。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培养规模扩大,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10——2020年的10年间增长了一倍,间接导致教师岗位“高学历化”。而各中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升学率,不惜高薪聘请名校毕业生,也促使“人才内卷”这一现象形成。

同时,一线城市具有住房紧张、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因而有的名校毕业生倾向于去往二三线城市就业。再加之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更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求稳。教师岗位有编制、二三线城市生存空间更广阔,因此,像温州中学这样位于二线城市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重点中学,自然成为这些名校毕业生的高性价比之选。

当名校毕业生涌入中小学教师岗位,对普通“双非”院校毕业生来说无异于是一种“降维打击”,名校毕业生不断下沉很可能导致“双非”毕业生沉无可沉。另一方面,能够高薪聘请名校毕业生的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高水平人才有吸引力的学校也大多为重点中学。优质“教师天团”在这些地区和中学扎堆,必然导致区域间、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事实上,公众对于名校毕业生抱有强加既定高度的态度。比如,认为名校毕业生搞科研、进大厂、留任高校才是“正道”,却忽视了其职业选择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这是一种非理性绑架。其实,诸如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样人才内卷的现象并非完全负面,这恰恰说明当地政府正积极提升本地教育水平,从而对教师的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学历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但总体而言,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会给当下的基础教育带去更具活力的因子。高学历名校毕业生本身就是“高分高能”型人才,以其广博见识打开学生的视野与格局,能够“让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诚然,名校毕业生下沉二三线城市不乏物质的考量,但也兼具理想的追求。身为人师,有高学历的加持自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感。教师内卷,残酷且真实,但老师的工作从来不止于三尺讲堂。名校毕业生投身教育行业并扩散至二三线城市,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规模扩大与学历膨胀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当名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当政府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崛起兴盛,蓬勃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王雅瑄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26/119812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