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另一种选择:让死亡多一些“体面”

来源:红网 作者:秦媛 编辑:刘昱 2022-10-30 17:17:21
时刻新闻
—分享—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秦媛(宁夏大学)

自2019年我国启动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以来,近四年内全国已有91个市(区)开展国家安宁疗护试点。从面对绝症的身心俱疲到了却心愿、安详离世,在安宁疗护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绝症患者最终能够含笑而去。面对无法治愈的患者,除了常规的救治方法,还有另一种选择:让死亡“体面”。

古人语生死两茫茫,二极管思维下生死对立,无论是医生还是亲人,最终作出的决定往往只怀揣着对生的向往。一方面,在大多数医生的观念里,给予病人应尽的治疗手段才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哪怕是在其生命的终末期,却未曾想,“过度医疗”延长的也可能是死亡过程;另一方面,作为病患的家属,患者早日康复是大家唯一的心愿,为了达成这一心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向患者本人隐瞒病情,又或者将自己的悲伤强加给病患,而病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常常被忽略,此时病人就像被管束的孩子,丢失了做选择的权利。急切地追求生绝非坏事,但任何打着“为谁好”旗号的自私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到了医学也无计可施、不得不面对死神的时候,备受病痛折磨地生就一定好吗?不见得。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尊重患者自身的意愿。

而这种对于生的执念,不过来源于对死的惧怕。古今中外,从佛教的“极乐世界”、道教的“仙境”到从西方借鉴来的“进化论”(自然死亡)、“哲学论”(死亡的延伸意义)、基督教的“灵魂拯救”……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建了如今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死亡”本身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神秘”的地方。希腊哲学家曾说:“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死亡”就是这样的存在。

死亡本身并不是干扰我们最主要的原因,而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如何应对“死亡”。土家族有跳丧舞的习俗,即亲人离世之后,亲戚围着棺材跳舞。整支舞蹈只有两种动作:昂首阔步向前走和挥手,前者寓意陪死者走完最后一段黄泉路,后者则表示奈何桥边挥手。土家族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死亡是这个民族无可避免的主题。但他们没有选择视而不见,反倒以乐观开放的态度与死亡言和。反观现代社会容易把老年隐喻为一种疾病,对步入老年展现出厌恶、恐惧以及隐晦的批评。但其实,另一种乐观的选择未尝不可。

直面死亡不应止步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何将意识落地才是当下的关键。安宁疗护是还死亡以平和的有益尝试,更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这并不代表其毫无缺陷。随着护工职业的发展壮大,生命临终期的良善体验得以实现,但这一群维护死亡“体面”的看守者却多数“席地而睡”。安宁疗护服务里有“通往地狱的道路铺满着善意”的说法,但这些善意不应只是病患的特权,社会大众对于从事安宁疗护服务工作的人群竖起的代表赞扬的大拇指、从制度体系层面保障包括护工在内的相关群体基本权利和诉求的表达,这何尝不是公开的善意呢?

在社交媒体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年轻一代成为了舞台的中心,青春与高效受到大量关注的同时,是人们对衰老和死亡迹象的逃避。或出于不舍,或出于恐惧,一味地逃避生死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对老年群体关注的减少,从而窄化老年人发声的渠道。躲不掉倒不如直接面对,艺术化表达也好,直言不讳也罢,尽力寻求更多让死亡“体面”的途径,因为看起来不体面的下一代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秦媛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30/119925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