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耳钉局长”引争议,回归防疫“主线”是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马瑞舟 编辑:刘昱 2022-11-07 21:47:24
时刻新闻
—分享—

8f923f8cb71140a29413f516cf406121.jpg

□马瑞舟(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女性副局长在公开场合的着装问题,引发全国网友热议。精致的妆容、疑似昂贵的耳钉、丝巾和严峻的防疫会议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加之其“机械”式念稿的工作表现,让诸多网友质疑其业务能力。疑似3万元的耳钉,引发了一场偌大的互联网举报。那么“耳钉局长”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又该真正关注什么?

毋庸置疑,网友的质疑有其合理性,是一种政务监督;但也需谨防先入为主式的“评判”,应以事实为准绳。诚然,公务人员穿得体面些,能彰显国家的良好形象,他们也有享受生活、追求“美”的权利。在公众的印象中,公务人员往往是朴素节俭的“老干部”形象。当看到佩戴“万元耳钉”的副局长,的确有理由怀疑其收入来源是否正当,工作风气是否廉洁,毕竟好干部要能经得住人民的质疑。

但自该事件发酵后,有不少网友开始“私自探案”,甚至公开披露当事人个人隐私、家庭成员信息等,更有甚者对其言语侮辱、人身攻击。骂当事人是容易的,只要网友足够大胆、凶狠、愤怒,甚至可以凌驾于尚未清晰的事实之上。但评判的标准从来不应该是先入为主式的情绪,盲目为其打下“以权谋私”“腐败受贿”的标签实不应该。网友们不妨保持理性,让子弹再飞一会,用事实来证伪,该处罚的处罚,该整改的整改。

事实上,在这场“舆论讨伐”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疫情防疫工作本身,莫被带偏了“主线”。如今,社交媒体赋予了公众发声的权利,任何微小的事件都可能演变为“网络热搜”。讽刺的是“耳钉局长”频上热搜,但呼市的疫情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度,可以说“虽不见热搜,却非常严峻”。在这种关键时刻,不论是公务人员,还是网友,都应把关注重点放在防疫工作上。

一方面,事件中的女副局长作为新闻发言人,自然要以安抚民心、传递疫情信息为主。精致又隆重的打扮既与庄重的发布会基调不符,又使得本就深陷“疫情焦虑,面临断粮窘迫”的民众心理更不平衡。况且李局长在发布会上“磕磕巴巴,不会断句”的表现,也难以让民众信服,倒不如多花点时间“装扮”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公众对其的举报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结果尚未明朗之前,不可自以为是地在网络“宣泄正义”。我们应拒绝不明真相的诠释解读和“网暴”行动,倒不如借此热度多多关注呼市疫情,倒逼官方提升防疫能力,减轻医护等工作人员抗疫的压力。

要而论之,任何时候真相都不应缺席,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捍卫。自10月31日,当地纪委部门介入调查,公众离真相的距离愈发迫近。纪委部门自然有其严谨的调查取证流程,我们应当给真相一些时间。同时,这也给公务人员敲了一记“警钟”,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做一个有能力、有温度、有同理心的“人民公仆”。

靠自己的合理收入装扮自己,固然没有问题,但也要注意场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装扮”自己的硬实力更为重要。政务部门要定期开展仪容仪表、业务能力等多种考核,直面公众的质疑和意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当下,呼市防疫工作仍然处于攻坚期,不妨将视线从女副局长转移到公众对医疗、食物等硬性需求上,毕竟“天价蔬菜”“天价水果”“医疗阻碍”哪个不比“耳钉局长”更值得关注呢?

由“昂贵”耳钉引发的舆论举报,自然脱离不了“副局长”的身份属性。网络上由此衍生出铺天盖地的“阐释”,令公众眼花缭乱,但真相是什么?仍然不得而知,或许公众关注的更多是疫情焦虑下情绪的宣泄。但在真相到来之前,我们不妨将焦点对准紧急的疫情防控工作,离群众的需求更进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马瑞舟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1/07/120205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