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人命的“网络爆破”,谁是“入侵者”?

来源:红网 作者:曹奕涵 编辑:钟星月 2022-11-09 22:22:43
时刻新闻
—分享—

750x256(1).jpg

□曹奕涵(南京师范大学) 

11月2日,新郑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通报称,10月28日,该市第三中学教师刘某某在家上完网课后意外离世,该市教育局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成立善后工作专班。经公安机关调查反馈,排除刑事案件可能。针对网传刘老师遭遇网暴事件,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一时间,“网课入侵”“网课爆破”等网络违法行为再度引发关注。(11月4日 澎湃新闻)

究竟什么是“网络爆破”?“网络爆破”是指在这个网课常态化的当下,网课会议号和密码泄露后,不法分子有组织的“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而这些“入侵者”多数尚未成年。

当记者问到“入侵者”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快感的时候,其中一名动漫头像的“入侵者”的回答让记者汗毛直立,他说:“这就是为了爽啊,老师又不知道你是谁,又找不到你,那就把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全部发泄出来呗。”

将焦点汇聚到这样一个社会群体身上,在愤怒、不解等主观情绪消解之后,浮现出来的是对这个未成年群体更赤裸的观察。究竟是什么让本该按部就班上学的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展现出如此暴戾的一面?

缺乏关注与关爱的孩子,最终选择成为“入侵者”来“刷存在感”。社会上有这样一群未成年人们,父母家长因为工作不在身边,他们的成长是被“孤独”和“沉默”所裹挟着的,他们没有人可以倾诉青春期的情绪,缺乏关注与关爱,就好像是路边花圃里最普通的绿叶无人在意,他们想要获得关注,想要一种“被看到被需要”的认同。面对如今已成为日常化的网课,他们找到了一条路。

对学生来说,曾经课堂上老师们的目光威压不复存在,网课带来的是由技术赋予的平等。当这个“渴望被关注的群体”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老师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控制网络课堂时,他们选择成为“网络爆破”的“入侵者”。为了延续这种转瞬即逝的爽感,他们乐此不疲地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网课教室中。

数字媒体颠覆了外部世界,互联网放大了矛盾,让“相互理解”成为奢望,“抱怨和攻击”成为了这群未成年人们的首选情绪归属。所谓“言传身教”,因为网课的常态化,本该“身教”大于“言传”的教学模式完全颠倒了过来,摄像头成了师生之间仅有的连接。这种授课模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和疏远,而在这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眼中,老师成了教课的机器,从心里就缺失了对老师的一份尊敬。同时因为缺少了群体监督机制,他们的所作所为便更加肆无忌惮。在互联网的掩护之下,开麦骂人、共享屏幕等“入侵行为”是对这些“教学机器”的反抗,也是对青春期压抑烦躁情绪的倾泻。

同年8、9月份,在辽宁、天津等地的网课过程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网络爆破”事件,由于没有引发严重后果,并没有引起大众的集中关注,媒体介入也不深。“网络爆破”事件在当时的新闻价值并没有凸显。直至10月底的刘韩博教师猝死事件,“网络爆破”事件的关注度直线上升。这次的讨论热度的确让一部分的“入侵者”就此“隐退”,但等风波平息之后,那些毒蘑菇会不会又一次长满山坡?

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网络平台、相关部门机关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这群隐身在互联网中的“入侵者们”和学校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同学是不是一类人?除开道德的谴责,他们也不过只是一群尚不成熟的、处在人群边缘的未成年的孩子,多一些关心关怀,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一个不需要刻意寻求存在感的环境下长大,是否能够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这又是一条漫长的路。

来源:红网

作者:曹奕涵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1/09/1202888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