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 (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评委,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实践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相当多的社会经验。不过,有一项社会实践显得有点“例外”,这就是评论写作。常听人说,评论写作没有门槛,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遇到热点话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这种印象同样适合在校大学生,有的学生刚写的第一篇评论就发表了,不论是评论写作者还是周边的同学,都觉得评论写作不过如此。
从表面上看,评论写作的门槛确实很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获得评论写作的“入场券”。但评论实践的历史表明,古往今来,真正能够以评论影响他人的作者,往往是有独立思想的社会知名人士。究其原因,不在于知名人士的评论就必然有思想的穿透力和文字的感染力、就必定有可以跨越时空的传播力,而在于这些评论作者的观点经过了批判性思维的过滤。没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想以言论立身并在历史上留下点名声,谈何容易?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语,看起来有点深不可测,但就其实质而言,无非是一种判断力而已。判断包括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直觉判断得益于人的天赋,这种判断能力与个人的智商有关,属于天赐之物。天赐之物雨露均沾,人与人之间的直觉判断有差异,但基本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正因为这个缘故,每当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拜直觉所赐。理性判断靠的不是个人造化,而是专门的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人逐渐掌握相应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对任何事物抱有天然的再审视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审思确认一个公开的或流行的判断是否成立。这个时候,恭喜你已经具备了反省的能力,可以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发表看法了。一言以蔽之,批判思维也就是洞察社会、提出独立主张的能力。
对照上面的阐述,不难理解:人类社会从来不缺评论者,但历来缺少真正的评论家,归根结底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修炼得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初学新闻评论、参加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如红网的“评论之星”“青椒计划”的大学生来说,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纵然发过一些评论作品,可能距离真正的评论写作还有一段不近的旅程有待“徒步”走完。
既然评论写作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对于大学生评论作者来说,如何才能真正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习惯性审视新闻事实的真伪。评论写作的灵感来自于新闻报道,在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自媒体以“新闻媒体”的身份在生产“新闻”的今天,需要评论作者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运用批判性思维识别新闻事实的真伪,避免被不客观、不真实的“新闻”带节奏。评论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只有把新闻事实透视清楚,然后再立论评说新闻,评论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其次,要学会习惯性查找网络舆论的偏颇。社交媒体天然偏爱社会热点事件,吸引大批网友的评说,一个评论作者很难不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要从众说纷纭中得出自己的判断,需要评论作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查找流行观点中的逻辑瑕疵,这些瑕疵因似是而非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跳出这类观点的误区,需要评论写作者在众说纷纭中寻找每一种观点存在的推理缺陷,用逻辑说服读者。
再者,要学会习惯性测试人性的道德指数。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舆论场,每个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指点江山”,这样的指指点点是非常珍贵的评论素材,其中折射出一个时期的社会伦理心态,也折射着议论者的人性光辉或者人性阴暗。评论写作与其说是评说新闻事实,不如说是在辨识认识,从一个新闻事件和网络舆论的潮起潮落中观察人性的道德指数。这样的观察是评论作者的分外功绩,离开批判性思维,就无法触及人的心灵。
此外,要学会习惯性培养建构原则的能力。评论写作不是跟风炒作,也不是为赚取一点稿酬而讨好编辑和公众。真正的评论需要写作者有一把丈量社会的尺子,这种“尺子”的“准星”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评论的“尺子”考验的是评论写作者建构道德原则的能力。评论写作者的质疑与反思能力,帮助他们在反思社会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个判断是非曲直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就是评论写作的“北斗星”。
高校的评论教师应意识到评论与批判性思维的天然联系,重视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评论教学,但也应意识到批判性思维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直接获得,评论写作者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评论写作者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甘当社会生活的“小学生”,用自己的良心为民代言。当批判性思维成为评论写作的“指南针”,评论作品才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